人物简介陈浩宇,汕头市青年博士联合会副会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副院长。近10年来,陈浩宇教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97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43篇。任BMC Ophthalmology的associate Editor,担任Ophthalmology、IOVS等30份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兼青年医师专业组副组长,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和扬帆计划,汕头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2016年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2018年全国优秀眼科医师称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科手术被誉为刀尖上的艺术,而握刀者则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舞者,他在视网膜、眼外伤等临床及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就是汕头市青年博士联合会副会长、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副院长陈浩宇教授。
陈浩宇是个“海归”,可是和他接触后发现,身为医学博士的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刻板。在他身上,有西式的思维,有中式的人情,有传统中少见的时尚品位,也有医疗领域中最前沿全方位的理念与实践。
2016年,由于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眼科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陈浩宇站上了亚太眼科学会年度大会的舞台,捧回了“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的牌匾。
不安于现状,在未知中寻找答案
“当医生以来,我始终有一个理念,就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技术。”带着坚定的态度与好学的精神,陈浩宇在眼科领域不断钻研,成为国内眼科界的佼佼者。
“不安于现状。”这是陈浩宇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位回归家乡的留美博士,陈浩宇从本科到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再到美国留学,最后回归家乡追逐梦想,他一次又一次打开视野,打下坚实的医学基础,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为什么回国?”面对记者的疑惑,陈浩宇笑了笑说,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他。他思考过,也犹豫过。“我为什么要学医?”“我为什么要出国?”……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陈浩宇毅然回到汕头,他说,“科学没有国界,科研者却有祖国。当前,祖国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时代,国内的眼科医学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眼科手术像在“针尖上跳舞”,必须要有娴熟高超的医疗技术。眼外伤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陈浩宇把它作为研究目标。“过去,严重的眼外伤或发生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经常面临着视力永久丧失或不得不摘除眼球的悲剧”,陈浩宇告诉记者,经过查阅文献和研究,他惊喜地发现,用于心脑血管的药物,也可为严重眼外伤溶血块,之后再进行手术的新方法。至今,陈浩宇已用此方法成功进行了十多例手术,看到患者重见光明,他倍感欣慰。“只要有百分之一恢复光明的希望,我都不会放弃。”陈浩宇如是说。
保持一颗初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纱布轻轻揭开,双眼缓缓睁开,“看见了,我看见了!”在眼科中心病房里,一位75岁的老奶奶近日终于和久违的光明重逢。她喜悦的声音在颤抖,拉着医生的手也在颤抖。
10多年来,陈浩宇一直被这种声音激励着。在每一次手术中,他总是追求极致,用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操守,让眼病患者重见光明。这份执着,源自陈浩宇内心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将爱融入医术,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在工作中受伤的洪先生,被送到眼科医院时,双眼已经毫无光感。陈浩宇细心为其检查后,制定了一套手术治疗方案,对洪先生的双眼先后进行了3次手术,都非常成功。临出院前,洪先生激动地握住陈浩宇的手说:“陈院长,来您这之前,当地医生都说我已经没有了治疗希望,在我最沮丧的时候是眼科医院给了我希望,带给了我光明,真的谢谢你们……”说到这里洪先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像洪先生这样的患者并非仅此一例,而是接踵而至。西藏的患者布吉江村从林芝辗转来到汕头接受治疗,术后的第二天,布吉江村的视力就已经恢复到0.2,出院的时候,布吉江村的视力达到0.7;来自阳江患有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的李先生,在网上得知了汕头眼科中心有个叫陈浩宇的眼科专家,来到汕头经过陈浩宇的精心治疗,满意而归。
兼顾医研教,解决眼科界“痛点”
有人说,陈浩宇已算功成名就。但他自己觉得,永远有一座高峰还在远方。现在,陈浩宇的工作日程更紧了。每天,慕名而来的各地患者络绎不绝,一年下来,陈浩宇的门诊接诊量近6000人次以上,年手术量超2000台,其中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就有1000多台,这在国内同行中属个中翘楚。
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陈浩宇仍率领团队,探索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角膜病例进行分析,在眼科界的医、研、教这条路上砥砺前行。他告诉记者,目前临床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必须通过科研寻找解决方案。
陈浩宇喜欢钻研各类医学文献和数据,擅长各种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复杂眼外伤的诊断和治疗,其开展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多点阵列激光、光动力学疗法等手术,完成微创玻璃体手术、白内障手术上万例。“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科研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眼科事业也更兴旺发达、人才辈出。”聊起心爱的眼科医学,陈浩宇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这些年,他已发表SCI论文97篇,其中作为主要贡献人43篇,1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还带出了多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义诊暖人心,热心公益服务大众
热心社会公益的陈浩宇,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光明”为己任。他不仅在本职工作中表现优异,还长期献身公益事业,把光明和爱心洒向偏远落后地区急需救治的人们。他多次下乡指导、带教白内障手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心仁术”。
采访中记者获悉,作为博士会副会长,陈浩宇主讲了第二期博士讲坛——《光明之路》,当时网上直播观看超过20万人。在讲坛上他说道:“世界是多元的,人生也面临很多选择,而学医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临床能实实在在地帮助病人;科研能探索未知,能帮助更多的病人;教学则能帮助学生的成长,从而帮助更多的病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他多次参加义医义诊活动,把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送到边远地区群众的家门口。今年4月,陈浩宇随援藏医疗队,来到拉萨,不遗余力地为藏族同胞治疗眼疾。说起义医义诊的事,陈浩宇笑着说,从医的时间长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值得一提。
在探索光明的道路上,陈浩宇将继续前行。“医乃仁术。医学成果只有惠泽广大患者才会有意义!”陈浩宇坦言,在医学的海洋中,与其做一位“船中客”,他更希望成为“摆渡人”。
采访手记
愿意做一辈子的“光明使者”
十多年如一日,门诊、手术,还要写论文、搞科研、临床带教……作为一名医生,陈浩宇没有一刻忘却沉甸甸的责任,以仁心仁术,矢志不渝守护老百姓的安康。
对于所有守卫“心灵之窗”的眼科医生来说,最大的满足是帮助病人重见光明。许多病人治好眼疾,过上美好生活。对于陈浩宇而言,他所做的只是将自己所知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如果医生能有丰富的诊治经验,病情被延误的概率就小。”陈浩宇说,医生不仅要医德好、医术好,还要不断总结、学习。
“做医生虽然辛苦,生活没有规律,但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我觉得是值得的。” 陈浩宇说,真正的幸福,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份充实的事业,拥有被需要的技能,和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总是告诉自己,被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做一辈子的“光明使者”,他非常乐意!
新闻推荐
这里种的番薯都有“身份证” 汕头长和农业坚持绿色种植,产品直供香港市场受青睐
长和种植基地种植的番薯。本报记者林蓁摄“糕烧番薯”是潮菜中一道脍炙人口的小食,其食材就是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