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看征文
比赛投稿攻略
编者按
为亚青打call,为汕头加油!由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携手汕头移动一同发起的汕头移动“我们和亚青有约”征文比赛自启动以来,已陆续收到许多热心读者投稿。南方日报汕头观察继续从中挑选出优秀文章予以刊登,请读者留意。
“我们和亚青有约”征文比赛将持续至明年,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设有专门人员长期接收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举办综合性运动会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全方位而深远的。即将迎来第四届亚青会的汕头,同样也面对着这样一份不容易答好的问卷。当下,遍布大街小巷的亚青会宣传标语和口号,不时在提醒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两年后的2021年,汕头将第一次代表中国,迎接来自亚洲各国的青年运动员们,不仅关乎汕头,更代表的是中国。
一次代表“中国”的盛大亮相
中国历来重视大型的洲际性综合运动会,而且每一次都以将近完美的结果呈现给世界,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再到亚青会的上一届主办地南京,无一例外,且都是国内一线城市或是省会城市。而这一次,接力棒交到了汕头手上,一个正在奋勇向上的老牌经济特区。
汕头,曾经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潮中起起落落,如今城市体量和影响力仍在,但也被一批批“后起之城”迎头赶上。亚青会的到来,给了这座城市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催化剂,能否趁机跑出发展的“加速度”,是对城市施政者和亚青会每一名参与者的考验。
代表中国,面向亚洲的机会,不是随便哪一座城市都有这样的机会,中国不容有失,汕头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虽然汕头是第一次,但广东省却已成功举办过亚运会和大运会,背靠省委省政府及中国的强有力后盾,我们相信汕头一定可以给祖国母亲一次满意的交代。
一次全民参与的城市答卷
交通、接待、赛事组织、媒体报道、信息技术、后勤配套、安全保卫等,综合性运动会对一个城市的考验是全方位、多视角的。要办好亚青会,组委会的组织、领导是核心,汕头市各行各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关键。赛事的组织考验的是组委会,而赛场外“无声的比赛”依赖的是全民的主人翁心态和综合素质。在参赛者的眼中,这里不是“汕头”,这里是“中国”,市民的一言一行、交通的文明秩序、城市的干净整洁,不仅是他们对汕头的印象,更是对中国的印象。答好这份并不容易的问卷,需要全民的参与。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让普通市民群众对亚青会有高度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意识到亚青会之于汕头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发动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机构。比如赛事期间的上下班错峰,比如外语人才的征集选拔并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需要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一次百年不遇的发展契机
综合性运动会留给主办地的遗产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北京广州深圳的地铁和城市轨道建设、运动场馆的建设都是最有力的证明。汕头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抓住这次百年不遇的发展契机。
硬件方面,亚青会主场馆的建设将会带动东海岸片区的发展,以及为后续汕头大学东校区的招生奠定基础,同时,一批旧场馆的更新升级改造将改变汕头无大型运动场馆的历史,大型的赛事、演唱会等在亚青会后将逐渐落户汕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批城市主干道因为赛事的升级提速,将极大地拓宽汕头的城市交通版图和立体交通体系,可以期待的是,亚青会后的汕头,将更加自信地展示在国人面前。
软件方面,亚青会对汕头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除了运动精神本身的激励之外,更是一次汕头人精气神的全面提升。汕头将不再只是广东的汕头,而是中国的汕头,汕头人将绝对有底气对世人宣告:我们不再是省尾国角和“没落的经济特区”,而是为数不多能够代表中国出场的非省会城市,亚洲甚至世界的眼光将会聚焦这里,汕头更应该因此而感到自信,并将这种自信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产,激励特区的再次创业和出发,以期在未来可以再次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驾车途经东海岸大道塔岗围片区时,惊喜地发现中建八局亚青会项目部的办公及生活场地已经屹立于路旁。2021年年底的亚青会,这座城市已经开始了倒计时,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参与到这次盛会的准备过程中,举全市之力办好一次运动会,有挑战,更有机遇。汕头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已经准备好了。
作者:陈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敏)近日,广东省中医药局对各地推荐的广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名单进行了审核,记者从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