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来,随着汕头市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和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首批垃圾分类场所的启用,“垃圾分类”已开始逐渐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许多市民已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生活习惯。但是,记者走访发现,汕头市许多市民群众对于垃圾具体应该如何科学分类、如何分类投放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分类投放后的垃圾也还避免不了被“前分后混一锅煮”的尴尬。
垃圾分类场所引发关注和试用
今年来,汕头市各级环卫部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市首批10个垃圾分类场所已正式启用。这些垃圾分类场所分布在市区的部分住宅小区、机关办公楼、综合市场、学校等,吸引了许多市民的驻足观察,并好奇地动手试用。
记者在市区红亭社区、市委大院办公楼附近看到,一整套可回收垃圾的智能箱已“闪亮登场”,墙上设置了分类提示牌,市民只需按照提示进行操作,扫扫二维码,并按下对应按钮,就可将垃圾分类投放。记者上前进行试操作,马上吸引了几名市民的驻足围观。他们坦言,虽然附近出现了分类垃圾桶,但由于自己对垃圾类型未能完全分辨清楚,再加上这是智能操作,目前还未能学会熟练投放垃圾。记者来到市区长江综合市场的垃圾分类场所看到,这里则是简单放置了多个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餐厨垃圾三类普通垃圾桶。正在清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表示,这里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后,市场经营者及附近居民在投放垃圾时明显更加注重垃圾的分类,但还是有不少市民忽视垃圾分类,随意打开一个垃圾桶便往里投放。
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开始养成
“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是每一位市民群众每天都面临的问题。经过阶段来的垃圾分类和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部分市民群众在处理生活垃圾时开始养成“多想一层、多做一步”的好习惯,按照自己的常识进行简单分类装袋后再投入垃圾桶。
市民陈女士表示,作为一名网购爱好者,经常收快递的她家中总是有许多废弃纸箱、塑料包装袋及包装废料。“现在我已经基本上养成了习惯,拆快递后就把纸箱和塑料包装品分拣出来,扔垃圾时不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她说,遗憾的是由于居住的小区没有垃圾分类投放场所,她只能把整理出来的纸箱放在垃圾桶旁,待环卫工人进行后续处理。市民刘先生表示,自己在收拾生活垃圾时,如若有利器或尖锐的东西,他会用废纸或厚纸板仔细包起来并简单注明;家中吃泡面或外卖,收拾垃圾时会把剩余的汤汤水水先倒掉。他坦言,希望这样的简单垃圾分类能尽可能让环卫工人在清运垃圾时更加方便,同时避免不小心受伤。
“前分后混”挫伤市民积极性
近年来,汕头市垃圾分类的推广进展较为缓慢,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市民对垃圾具体如何科学分类的概念不够熟知,另一方面,由于汕头市的垃圾清运基本采取混合收运的方式,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各个环节没有做到全程分类,大部分垃圾最后都“殊途同归”被送进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这样“前分后混”的处理方式让大部分市民认为“分了也白分”,大大挫伤了市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我也试过在收拾生活垃圾时,特意在家里先做好分类,用不同的塑料袋装好,再按属性扔进垃圾桶。可是后来发现环卫工人还是把所有的垃圾都装进一辆车运走了。”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的分类被“一锅煮”,市民小许哭笑不得,他认为,动用庞大的社会资源来宣传推广垃圾分类,最后分好类的垃圾却没能得到合理的后端处理,实质上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对此,一名从事垃圾清运工作多年的环卫工人深有感触:“不是不想分类运走,实在是代价太大。不少居民垃圾分类做得不到位,或者不知道怎么分,或者根本没有分。分类清运难度很大。”
本报记者 蔡僖婕
新闻推荐
汕头市举办第35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577项作品竞逐“最强大脑”
小选手向专家介绍参赛作品。大赛现场。干湿垃圾自动分类机器人、智能声控风车、人行横道智能控速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