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汕头 今日金平 今日龙湖 今日濠江 今日潮南 今日潮阳 今日澄海 今日南澳
新岭南 > 广东 > 汕头 > 今日龙湖 > 正文

郑鸿奇忆特区初创阶段“光辉岁月” 成如容易却艰辛

来源:汕头日报 2020-09-12 01:16   http://www.kcqsx.com/


“投稿或提供故事线索,请扫龙湖区文联二维码,详见有奖征集启事”

引子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时代。那个时候,到处都洋溢着一派蓬勃向上的崭新气象。汕头幸运地得了风气之先,成为中国早期创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但那时,相比于深圳和珠海,草创时期的汕头特区存在更大的困难:一是缺乏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二是缺乏足够的建设资金支持。不过,当年的特区人并没有被这些客观困难所吓倒,而是立足于从实际出发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特区的建设推向前进。郑鸿奇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投身到特区建设这片热土中来的。

档案

人物:郑鸿奇,1950年11月出生,广东汕头人,1985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感召下,主动从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奔赴刚刚起步的汕头经济特区,先任特区管委会办公室资料科科长,后兼任特区党委书记、汕头市政协主席刘峰同志的秘书工作,是汕头经济特区草创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自述:郑鸿奇

口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系宋代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的诗句,说的是“寻常”与“奇崛”,“容易”与“艰辛”的辩证关系。诗句也可说是对汕头特区创立的艰辛历程作出的最好概括和注释。

建设初期条件简朴

汕头经济特区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最初的三年每年只从财政拿到640万元的拨款,还有一部从外单位调拨过来的旧吉普车,管委会就设在当时郊区农科所的一座3层小楼(现特区幼儿园的所在地)。以这样的条件,面对一片荒地沙丘,启动特区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那时候,迎宾路还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石头路,干部职工上班得骑自行车从市区赶来,就连身为特区管委会主任的刘峰同志也不例外。机关的同志每天中午只休息一个小时,吃饭蹲在地上,开会在竹棚举行,特区第一次内联工作会议因人数较多还只能借用市物资集团的场地。

当时,管理机构的设置十分精简,1986年管委会办公大楼落成,10层楼中只有6层用作机关的办公用房,其余一层作为接待处和大楼管理处,3层出租给企业。那时候,对外接待工作十分勤俭节约,只有海外来宾可入住龙湖宾馆,国内的客人均住招待所(现为“潮创智谷”产业园),刘峰同志接待重要外宾也只安排些“巴浪鱼饭”“炒薄壳米”和潮汕小食,与广州人“吃早茶”无异。

迎难而上发展经济

但是,特区管委会迎难而上,制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方针,把基本建设的速度、规模、效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特区充分利用紧靠汕头市区的地理优势,采用大环境依托老市区,小环境自己配套的做法,将1.6平方公里的起步园区划分成5个小片区,分期分片进行开发建设。这个原则一直到1984年11月特区范围扩大至52.6平方公里时仍然坚持执行,从而达到了少投入快产出和多产出的目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从1982年3月特区基础设施开始动工,至第一幢通用厂房落成和第一家外资企业开业,前后只用了一年零五个月。在产业结构的选择方面,特区根据汕头劳力资源丰富,轻工业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从耗能低、污染少、外销比例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起步,逐步引进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电子类和精细化工类生产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保持了出口创汇的持续增长。

特区对“三资”企业的构成比例也作了大胆尝试,大胆提高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从1983年至1989年,特区6年间共办起外商独资企业108家,协议外商投资额1.1亿美元。这批外资企业为汕头安置了近万名劳动力,创造了一笔可观的地方财政收入,还为特区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实际上,坚持实事求是和勇于艰苦奋斗,是汕头特区每一位拓荒者身上始终存在的一种精神。

1990年夏天,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央提出将特区范围扩大至整个市区的要求,时任市委书记的林兴胜同志亲自前往国务院特区办汇报,同行的有刘峰同志及兴胜同志的秘书陈国光和我。这一次的北京之行,两位老领导率先垂范,不住宾馆而住到特区物资总公司北京办事处。由于条件有限,刘峰同志和我合住一间只容一张单人床的房间,我们把床架上的床垫搬到地上,他睡床架,我睡床垫。我们的伙食也在办事处自己动手解决,没有进过饭店酒楼。如此厉行节约,或许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1991年,为庆祝汕头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准备筹办一个“特区十年成就展览”,我负责相关的统筹协调工作。因为当时没有现成的展览场地,特区管委会就决定因地制宜,利用刚落成的F4工业厂房作为展览馆。这样既可节约资金投入,又可缩短筹展时间,可谓两全其美。为了节约费用,我担负具体策划的“序幕馆”也摒弃时行的声光电手段,采用图片、图表加模型的传统做法,以简明、直观的视觉效果来反映特区的10年成就。1991年12月17日展览会正式开馆,观者络绎不绝,反响强烈。

岁月的长河奔流不息。如今,往事已成回忆,但汕头特区艰苦创业的精神并没有远去。

新闻推荐

无人驾驶“智能环卫车”首现知识城 环卫车有“智慧大脑”,360度扫垃圾无死角

黄埔区龙湖街知识城展厅广场前,8辆无人驾驶智能环卫车演示了一系列智能化操作。信息时报记者陈引摄信息时报讯(记者张...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郑鸿奇忆特区初创阶段“光辉岁月” 成如容易却艰辛)


 
频道推荐
  • 大鹏新区南澳河下游段整治全面铺开 今年计划征拆95栋建筑
  • 汕头火车站 将增设带电梯人行天桥
  • 汕头“严打”练江流域污染 9个月刑拘140人 两个暗访组分别进驻潮阳区和潮南区,不间断开展暗访行动
  • 潮剧女“商隐” 邕城竞“梅花” 潮剧知名女小生林燕云“中国戏剧梅花奖”入围终评
  • 构筑家庭、学校、小区、社区“四位一体”网络 金平区全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质升级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 新岭南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09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