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许多老年人常年生活在各种慢性疾病的疼痛之中,生活质量大受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内心急需子女的关爱。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骆焕荣指出,门诊中常碰到父母患有慢性疾病,子女因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暇照顾的,不仅导致老人的心理出现问题,还可能引发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因此,关爱慢病老人,儿女都应予以支持、理解,做好协调工作。
子女不在身边,老人郁郁寡欢
今年70多岁的市民林阿婆,曾经患有癌症。如今,她被各种慢性疾病缠身,提不起精神来。林阿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地某企业当高管,小儿子在本地工作,家里只有林阿婆和老伴两个人住。大儿子正处于事业高峰期,工作上无法抽身;小儿子常加班加点,也不能时刻陪伴左右。林阿婆身体越来越差,小儿媳只好每天在家熬好了汤给林阿婆送过去。大儿子只有在长假期才能坐飞机回来看望林阿婆。对于林阿婆,常有人羡慕:“你儿子在大城市里当高管,能出人头地很厉害,两个儿子都不用人操心。”林阿婆虽然很理解儿子的工作,可始终郁郁寡欢:“生孩子还是不要太有出息啊,这样才能陪在身边。”
60多数的刘伯也很郁闷,儿子和女儿分别在广州、深圳上班。刘伯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儿女平时都难请假,子女之间还因为该谁去照顾老人而发生矛盾。子女都想让配偶帮忙去看看,结果夫妻之间也因此发生矛盾。现在,家族从老到少都不开心。
对于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心理治疗很重要
骆焕荣指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在老年群体中占有20%~30%。他们常常伴随着消极情绪,如常常感到忧虑、孤独感强、过分担心子女、治疗的费用等等。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不少老人还会出现这样的极端:或是不舍得花钱看病,或是太舍得花钱。“听到谁说哪个医生好,就马上跑去看。有时候还会听信一些所谓的仙婆的话,花了冤枉钱又无效。”
骆焕荣说,对于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心理治疗很重要。“从老人身体的角度来说,子女必须照顾好老人;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子女的关爱有利于老人病情好转。”
骆焕荣提醒,一方家庭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另一方家庭也要多理解,子女要多与双方父母沟通,协调好家庭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更要考虑多方面情况,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定好处理程序及处理方法,双方相互沟通、理解、支持、包容、尊重。”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子女在照顾、关爱慢性病老人时,应尽可能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法亲自照顾老人时,可以请近亲或是保姆来帮忙。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新闻推荐
涉案交易总金额逾9000亿元 全国去年共破获地下钱庄重大案件380余起
洗黑钱打击地下钱庄,维护国家正常金融管理秩序。非法跨境资金流动危害国家经济安全。通过地下钱庄转移资金,可能面临财产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