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无人机监管引发多方关注。 本报采集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半径5公里范围内,实现重点区域24小时监测;在全球民航机场设置民用无人机禁飞区,使无人机无法闯入或者起飞……近期频发的民用无人机 “黑飞”现象引人关注,记者日前从中国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安全与发展论坛上了解到,通过技术手段构建安全有序的空域环境已成为多方共识。
未来,以技术手段将民用无人机纳入管理体系,构建民用无人机飞行管理平台,将实现对绝大多数民用无人机的有效管理。北京智宇翔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民用轻小型无人机安全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无人机的运行监管,并利用平台优势与其他无人机制造商进行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已接入国内超过95%的无人机,具有在线监视、飞行数据统计、实时管理等功能。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类的技术,配合管理部门共同探索低空空域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要掌握无人机的日常飞行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对不该去的地方划设禁飞区,疏导结合,实现有效管理。”北京智宇翔云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许磊表示。
为防止无人机被不法分子利用,智宇翔云开发出的云哨侦测预警系统可对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重点防护区域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可精确鉴别发现市面主流无人机并进行实时跟踪。对涉嫌恶意用途的无人机可使用空盾反制设备直接打击,通过干扰,使其返航或迫降,确保核心区域的安全。
作为全球民用无人机行业领先企业,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数年前就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产品的使用安全,2014年就在全球民航机场设置了禁飞区,使无人机无法闯入或者起飞。通过对中国内地用户的操作客户端进行升级,大疆将逐步要求用户绑定手机号码,间接推行实名制,促进用户提升责任意识,使每一台无人机都有一个监护人,出现违规行为能有据可循。
“要让方兴未艾的民用无人机产业飞得更远、更稳、更安全,更好地服务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监督管理不能滞后。”国家空管法规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浩表示,中国无疑是民用无人机的大国,但要成为无人机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眼下在中国的监管尝试或许会开创领先于全球的新型管理模式,为世界树立典范。
新闻推荐
第16批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第一梯队100名官兵出征 第二梯队100名官兵于5月24日出征
本报讯(记者杨剑辉通讯员周宏宇)“不辱使命,为国争光,展示形象,壮我军威!”5月17日中午12时,我军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