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国辉花了大半年时间找一个好的石磨。
传统手工制作的龙门粉。
近日,趁着天气晴朗,龙门县龙华镇双东村水头村民小组的村民黎锦泉与家人一起,忙着制作“龙门粉”。黎锦泉一家仍沿用着最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他们认为,传统的味道,始终跟生产线上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很多人都说传统手工做的更好吃。而这,也是他们一家人坚持老手艺的动力。
制作工序繁复,水和技巧是关键
家庭作坊内,黎锦泉的儿子黎国辉动作娴熟。他将用山泉水浸泡了一夜的大米,从桶里舀出,一勺一勺地倒入石磨中。随着电动马达带动石磨,大米被研磨成米浆,米浆沿着石磨内沟道流入一旁的桶里。磨出的米浆还要返浆重复磨,前前后后磨上3次。大约20分钟左右,磨出来的米浆足够细、绵了,磨浆步骤才算完成。“石磨1分钟转30多下,不能转太快,这样米浆才不会发热,才能更好地保持大米原来的香味。”
随后,黎国辉将米浆倒入四方形的盘子中,用柴火蒸熟,使米浆变为粉皮状,取出盘子放在长排状的竹笪上,接着放到室外的竹架上,在太阳下晒上大约3个小时。收回竹笪,还要将粉皮浸水,折成长条手帕状,用手动式的切粉机切成细条状,再拿到太阳底下晒到粉干为止。
制作龙门粉的工序繁复,讲究之处还不止于此。“水和技巧是关键。”黎国辉说,山泉水是他从2公里远的山上,自行引来的。“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小时候耕作都是喝山泉水,用山泉水做出来的粉味道好。”而要磨出好的米浆,石磨也很有讲究。黎国辉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在隔壁的龙港镇找到一块好的石磨。这块石磨表面很粗糙,重量很沉,黎国辉还对其进行了改装,在石磨顶上加装了不锈钢围边,方便装入更多大米,工序便简便了一些。
看天做粉,传统味道受欢迎
今年79岁的黎锦泉做手工龙门粉已有40多年了。年轻时他当兵返乡,上世纪70年代在生产队做龙门粉。那时候,龙门长滩村有人做粉,他就跑到邻村去拜师学艺。后来,做龙门粉的人不少,龙门粉还曾是代表龙门本地的一张名牌,许多香港、新加坡的人都知道并喜爱龙门粉。黎锦泉做龙门粉,这一做就是几十年。而如今,在龙门,采用传统手艺做龙门粉的人已不多。
黎锦泉的儿子黎国辉今年46岁了,原本外出打工的他,一年多前回乡,跟父亲、妻子搭档,一家人一起做龙门粉。
“做龙门粉就是看天吃饭,粉必须自然晒干,不能烘干。出太阳时才能做,所以每天晚上我都要看天气预报。”黎国辉说。由于采用传统手艺制作,一家人一次一般只能做55公斤米,做出来的米粉不到50公斤。除了本地人,还有很多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人前来购买龙门粉。受天气影响,龙门粉不时缺货,客人经常要打电话提前预订。煮沸水,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好汤料,再加入龙门粉翻滚一番,关火,原汁原味的龙门粉就可尽情享用。“传统制作的龙门粉安全、放心,味道好,很多人都喜欢吃。我们也就坚持做下来了。”黎国辉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春惠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黄明钢通讯员张宇红)6月9日上午,市轨道交通4号线北延段(观湖段)征收范围内最后一户——小星宫幼儿园业主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