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时报》采集
本期话题:异地夫妻育儿
编者按
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爸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家人,不能经常参与家庭教育,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还有一些异地务工的现实原因,更是让父亲在位却缺席,如何让工作不再成为缺席的借口呢?
作者:甘莉
儿子小宇今年11岁,在他10岁以前,我和丈夫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从去年开始,因为工作原因,爸爸一年才回家4次,今年更少,才回来一次。
爸爸虽然不在儿子身边,可并未缺席对儿子的教育。请看下面的故事。
爸爸外出工作儿子很想他
“老爸,你啥时候回家呀?我都四个月差2天没看到你了!”孩子把电话按“免提”,略侧过一点身体,背朝向我,有点羞涩却不得不跟爸爸说自己的心里话。
是呀,上次回家还是端午节前回来了一次:早上孩子要跑到老爸身边抱一下,道别去学校;傍晚回家,只要看到老爸来接他,就赶紧笑脸迎上去,把小手伸向老爸,跟老爸聊天;做作业时,我在辅导孩子时,厨房就会飘来锅碗瓢盆的旋律,孩子就会特别专心做作业,我也有耐心帮孩子补充知识点。难怪孩子想老爸了!
他老爸在云南边境上做基础建设工程,那里山高地偏,交通不便,时常道路塌方。所以不管是回家还是我们去探访实在是不容易。非常感恩当今发达的通讯方式,有电话,有微信,有视频,方便我们彼此分享。
老爸的鼓励让孩子感觉良好
记得有一天,孩子读英语读得不好,不是发错音,就是不流利,我情不自禁地提高了声音的分贝,肩紧张地耸立着,眉皱起,脸也绷紧,开始指责他:“每天读书都要我喊,你有这么好的平台,可是你不用功,怎么可能学得好!”……后面的唠叨就开始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水哗哗哗地开始关不住了。
孩子只能用他不耐烦的小白眼翻着看我,小脖子拧一下,扭一下,无言地抗议,两个人一副即将开战的架式。
于是,我发个微信给老公埋怨:“这儿子的英语我实在无法辅导了,怎么没有遗传一点我的语言基因呢!”老公立刻回了短信安慰:“儿子挺好了,可能是你要求太高了吧?”我不服气又敲出几个字:“要不你听听?”我把手机递给孩子,孩子早就受不了我了,感觉像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孙猴子,接过电话的他如释重负。
然后我就出了房间。20多分钟后,孩子蹦蹦跳跳,拿着手机,小脸乐得像开朵花似的,兴冲冲地跟我炫,我一看,老爸的神回复:不是一长排点赞手势,就是“你太棒了!你好厉害哦”。孩子说:“还是老爸理解我!明天我还要读给老爸听。”连晚上道晚安都特意加上英语对白。
后来,孩子在周记中写爸爸不在家时他的感受,我拍了照发给老公,老公看后给我回了一条:“觉得自己鼻子都是酸酸的。”
经常,我会录一些小视频,比如孩子朗诵,做手工,发给老公分享,他也给我看他们工作的地方,有时是在山顶上工作一个通宵后看日出的照片,苦中作乐呗!
孩子成长少不了老爸的陪伴
在分享中,儿子有好的表现,我就夸是老公的功劳。像上次孩子做一款太阳能机器人到晚上11时多了,我一边拍孩子的成果,一边报告:“在拼装,幸好一个零件坏了,不得不先睡觉,但他还在想解决方法,自言自语嘀咕,总比抱怨好。”老公很自豪地回复:“这样就好,像我的风格。”我说:“是啊,越来越像了!” 第二天晚上孩子接着他的拼装,我又给老公发微信:“焦虑他每天这么晚睡,没得长,可是我怎么埋怨他,他都受得起,看来他真的爱动手动脑。”老公说:“由他弄一会吧,我也是一样,没弄完就停不下来,我理解他的心情。”
虽然老爸不在他身边陪着,可是儿子能经常感受到他的爱,我会把各种成就归功于他,同时孩子的心灵得到父爱的滋养,像清晨的阳光照耀一样舒服。
○心语
反省自修让家充满爱
如今,爸爸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不能经常参与家庭教育,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对这些家庭来说,妈妈的能量状态,往往决定了家庭是什么样的。
我是一个家庭妇女,虽然社会经历很丰富,但当我决定回归家庭,从职业妇女变成全职妈妈,我并没有意识到角色的转变,所以常会拿出工作中的那套方法,以控制为主,就算以客户为中心也不过是站在我的角度去定位。
所以说当我进入母亲角色时,我的整个状态是失衡的。因为没有去考虑孩子和成人的行为、能力的标准不可能同频,我一直要求孩子跟我同频。直到我看到一本书《爱的滋养》,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什么样的,原来以前我经常会情绪失控,是因为我对孩子的期待太高,他这个阶段就是这个样子,他需要时间去成长和学习,需要我耐心陪伴、鼓励和宽容。
我对家庭教育理念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内心有如明灯点亮,不纠结过去的错误,不担心未来,对当下各种问题的出现有一份无忧亦无惧的信心。自从某台播出《爸爸去哪儿》后,社会舆论开始渲染家庭教育中爸爸的重要性,批判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于是不少家庭焦虑了,妈妈们开始埋怨了。
我也一样,爸爸不在家的这一年多中,也有恐惧和焦虑,担心孩子会不够阳刚;担心自己把握不了原则,给孩子溺爱的土壤;担心自己成天围着孩子转,失去自我,脱离了社会。
通过学习,我知道人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往往是因为不能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念头。很多人没有学习的机会,不知如何正其心、诚其意、修其身。很幸运我能遇到很多幸福家庭的示范,还有明师们给我的启迪,唤醒我沉睡的内在。
所以当老公不得不离家一年半载在外面的情况下,我积极去学习、反省、自修、成长——— 让家成为温暖的港湾:孩子在学习时有没有给到他好的感觉,我有没有做积极的暂停,有没有做到和善而坚定;有没有跟老公分享,让他参与到教育中来,同时让他感受到参与感、成就感和喜欢感;有没有做一件让自己对自己特别满意事。
所以当爸爸不在家时,核心就是帮自己找到好的感觉,给爸爸好的感觉,给孩子好的感觉,形成家庭合力。不去依赖任何人,不去埋怨任何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甘莉
○答疑
老公异地工作我和孩子很迷惘
建议:提高自身能量给孩子榜样力量
问:我是个全职妈妈,女儿3岁,丈夫在深圳工作。感觉自己与社会脱节,对人生较迷茫,找不到生活目标。现在感觉女儿也是经常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要怎样做?
橙橙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好的幼儿园,再好的专家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是母亲,因为孩子虽然已从母亲的身体里脱离出来,但在6岁前和母亲的联接还是非常紧密的,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
父母自然流露的状态,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太忙乱,或是没有为之努力的目标,时常呈现迷茫状态,而且还无法觉察自己的状态,那么生活在你身边的孩子状态也不会好。因为孩子在六七岁前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那个阶段孩子整个人就像一个大大的眼睛,无意识地吸收着成人的一举一动,包括父母内在的情绪和状态。所以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那么我们要先成为那样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平静,你就要让自己的内在平静;如果你想让孩子有好的语言,你自己就要说好的语言;如果你想让孩子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你自己的东西就应该放得整整齐齐。模仿,是一件很深刻的事情。
那么这位妈妈想帮孩子更健康的成长,建议她发挥特长,找到兴趣爱好。另外,定期的参与学习也非常重要,能与社会保持联接,并增强自我觉察能力,同时提升能量。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做一个简单计划,把每天、每周、每月的目标清晰化,把每天的生活节奏流程安排好,稳定好心态。当自己与孩子在一起时,要让自己的心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关心和爱的能量。如此,孩子就会接收到正面积极的信息,她的内在和行为也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东江时报》记者谭学竞 整理
新闻推荐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施工现场。新华社发俯瞰“千年秀林”。《东江时报》采集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栽植苗木上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