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篇作品,都是跟“车”有关的。
蒙春梅的非虚构作品《学车记》详细记录了一个女司机考驾照的经历。应该说,有学车经历的人很多很多,记录过自己学车经历的人也不少。这几年,仅我读过的这类内容就不下五篇。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记录都各有不同。于是想,就算让一百个学车者同时写自己的故事,依然可以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因为虽然步骤相同(科目一二三四依次排下来),但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性别、职业、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使得学车过程可以有成千上万个走向。简简单单的“学车”,不可避免地受各种因素影响,也成为一个人必然加上偶然的结果。蒙春梅的故事里,一定有让一部分初学者产生共鸣的地方,也一定有可以他们借鉴的地方。
杨刚的小说《迁徙》,本是打工题材。“车”是一个道具。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买的第一部车就是超出自己购买能力的车。宁可天天吃糠咽菜,向亲戚们举债,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结果怎么样?是命该如此,还是现实环境的逼迫,抑或兼而有之?读完之后,读者也许有了自己的答案。
马虹玫的《北京三的哥》笔法幽默,用语清奇,让人忍俊不禁。这跟作者以往的笔调还是有一点区别的。一个深圳人怀着新鲜的心态去探索素有油嘴滑舌之名号的“北京的哥”,也许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北京的哥的感染。但以我个人粗浅的经验,对北京的哥印象真的很一般。很多刻板印象就是由非常单薄的个案形成,也是没办法。人的惰性使然。
以上三个作品,因车而起,却外延至人性各个方面,细究颇有趣。
何蔚的文化散文《天边甲居》厚重、沉郁,从具体生活看到神性,从山峦看到天空,正是作家应该具有的视野和引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魏秧子)近日,在2018年FBLA(FutureBusi-nessLeadersofAmerica,美国未来商业领袖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上,来自深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