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快递等从业人员不走非机动车道、“Y”字路口圆饼红灯车辆不礼让行人,某些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这些交通隐患该如何整治?近日,一场以“文明交通,让爱先行”为主题的“代表议事会”在龙城街道愉园社区壹克拉广场拉开序幕。
这是愉园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今年举行的第一场代表议事会,也是该联络站在全市首创代表议事会以来的第六场活动。在愉园这样一个拥有36个花园小区的社区里,小到路灯为何不亮,大到为什么不能将一块堆放垃圾的储备用地改建成公园,群众都能将遭遇的“烦心事”在代表议事会上“一吐为快”。
这些年,代表议事会架起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愉园社区群众解决近60件民生实事,早已成为龙岗区的“样板”。日前,笔者走进愉园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揭秘其背后的故事。
“代表议事会”前身为“居民议事厅”
从初创时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龙岗区“样板”,陈科峰是愉园代表议事会的“关键人物”。连续两届担任龙岗区人大代表的陈科峰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但是愉园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也是愉园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下社区走访,为辖区群众解决各类民生热点难题,既是他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方式,也是他作为社区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陈科峰在长期走家串户中,发现群众反映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需要职能部门介入才能解决。这让他意识到,只有把提出问题的人和解决问题的人聚在一起“对话”,才能最快速度解决问题。
按照陈科峰的初步构思以及后期的深入调研,2012年5月,全市首个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议事机构——居民议事厅在愉园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第一届居民议事厅以“关注新生入学问题”为主题,以茶话会、座谈会的形式,邀请辖区群众、区人大代表、区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法律人士等来到现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会后,联络站跟进落实相关问题。
“活动引起强烈反响,群众当场就给我们点赞了,这更加坚定我们继续做大做强居民议事厅的信心。”陈科峰介绍,为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居民议事厅各项活动更加顺应民心、集中民志、贴近民生。社区先后制定《“居民议事厅”议事规则》《“居民议事厅”社情民意收集制度》等规章制度。基于此,围绕学生入学、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噪音、市场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等方面主题,社区连续举办了10期居民议事厅,议事220多项,化解群众各类生活矛盾60余宗。
在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的关心和指导下,为让该模式发挥更大作用,在原有基础上邀请市人大代表参加,由此被寄予厚望的“居民议事厅”升级为“代表议事会”。
有观察人士认为,此举不但能助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更利于形成社区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管理体系。
根据群众需求确定召开议事会的时间
在很多人看来,社区无非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愉园却是“社区无小事,民生皆大事”,社区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居民议事厅升级为代表议事会后,因有市人大代表的加入,一些涉及市级职能部门的问题直达市里,更利于社区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作为闭会期间群众的“代言人”,驻愉园社区的市、区人大代表履职热情高涨。据了解,每举行一次代表议事会,这些代表至少提前半个月下社区接访,听取群众呼声,制定活动主题。“区里要求每个联络站每年举行2场代表议事会,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年4场。”该联络站联络员袁娅敏介绍,数字不是硬性指标,如果群众反映问题的呼声强烈,代表会加紧整理收集意见,根据群众的需求来确定举办代表议事会的时间和场次。
代表议事会突破地理空间局限,从早期的室内搬到室外。“针对不同主题,我们会选择合适的空间环境举行活动。”陈科峰介绍,愉园地处龙岗区政府所在地的周边区域,针对群众反映的环境卫生、交通等问题,联络站把代表议事会开进了小区停车场、公园、菜市场等公共场所。
参加过活动的群众李先生表示,室外场地布置非常简单,竖起一块背景板,再放些凳子,一个代表议事会的场地就搭建起来了,闻讯而来的群众可随时加入活动,举手向人大代表和现场各部门“发问”。
由于多部门共同推进,不少急事难事在现场就能“马上办”。陈科峰和袁娅敏认为,这些年联络站跟龙岗区城管局合作最愉快。两人至今仍记忆深刻,某次代表议事会,该局一位副局长带着6个科室的科长全部到场,会上拍板解决了不少环境治理难题。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以前堆放垃圾、杂草丛生的国有储备用地,在群众多番投诉后经代表议事会推进,现在被改造成愉香公园和愉景公园,群众对此竖起大拇指。
撰文:梅云霞
新闻推荐
记者走访龙岗区“一街一车一室”建设工作 一片菜叶交给快检车 20分钟即可查农残是否超标 深圳侨报记者 姚兰通讯员 蔡新风 胡琼文 张佰岭 文/图
工作人员检测样品。扫码关注更多资讯担心水果蔬菜农残超标?取一片菜叶交给流动食品快检车,20分钟就能出结果。如今,食品快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