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虚拟账号,手机号、支付宝、QQ、微信、微博……,伴随着人们注册的网络账号越来越多,一同出现的是与虚拟账号相关联的各项权益,而如何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中做好对虚拟账号和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今天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看要怎样做好防范,保护自身权益。
案例一:新手机号竟有“前世”,购入之前需问清
刚到龙华某工厂上班的小李近日发现一件怪事,用自己在某手机运营商新办的手机卡注册QQ、微信等平台甚至登录淘宝等APP,都能查到、看到不少跟这一新手机号相关的信息,“有些是订单,有些则是我完全不认识的联系人。”在发现手机号码有“前世”的不久,有类似要债的人打电话给小李,要求小李偿还一笔款项,“都是我完全不认识的人,他们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小李随后到营业厅咨询,希望解决这一问题,但营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已经出售的号码无法再更换,再加上小李购买的套餐中有使用时间的约定,如果贸然注销将有可能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专家提醒:长期欠费、停用的手机号码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被有关公司回收后重新投入市场,“以前通讯公司是一个号码用完就抛弃了,后来因为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号码不够用了,为了节约资源,就产生了号码循环使用。也就是说,就一个手机号而言,一个人不用了、注销了,通讯公司又把这个号码重新投入到市场,其他人可以继续用,而第一次投入使用和再次投入使用的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一个人使用这个号码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没有消除,就会产生这种情况。”专家提醒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号码的二次使用会带来的不便就会有很多。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相关规定,通过“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而小李的情况明显有不同,直接用手机登录后发现原有的账号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上一任号码主人的债务等相关事项都不应该背负在小李身上。在购买新号码时,消费者可以多留一个心眼,对选中的、即将购买的号码进行检查。在购买号码后如出现小李这种情况,应第一时间与运营方联系,运营方应对这类事件负责,如对方不予以配合可寻求法律的援助。
案例二:微信被盗用于骗钱,原主人有苦难言
来深圳打工三年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年底自己的微信被盗,骗子用他的微信向他的朋友们骗取钱财,前后总共骗走4万多元,这笔钱他最近才东借西借的还上了,“可能是年底那次拿手机和身份证给工友拜托另一位买车票的黄牛帮忙买车票,过年前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微信就开始不能用了,我下了车还没到家,小舅子就问我昨晚借给我的钱够不够用,我当场就懵了,后来回到工厂发现工友也有被我借钱的,没办法,钱要不回来,只能我自己一点点还,还被人骂得很惨。”吴先生表示,尽管在发现盗号后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想办法冻结自己的微信账号,并四处通知友人自己的账号被盗,但是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虽然在老家派出所立了案,但还是被人讨债,实在没办法我只能自己筹借还债。”
专家提醒:在微信诈骗案中,不仅被骗的人是受害者,有时候被盗号的人也会深受其害。在吴先生这一案中,被假冒的吴先生是否应该负起责任还应根据案件的详细情况做判定。作为被骗者,转账借钱前应再三与对方确认是本人以及本人意愿,否则可以举报;对于账号被偷盗者,已最快的速度冻结自己的账号通知自己朋友正是合理的做法,在报案后,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警方调查,正确找回钱款。龙华新闻记者 蔡达菁
新闻推荐
晶报讯(记者陈静通讯员吕晓旭)6月13日,“星期三查餐厅”行动今年第二次到龙华,根据前期网络投票结果前往龙华星河iCO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