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 陈宪 十玖
到底是“生物界的腾讯”还是“基因界的富士康”,华大基因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准确的说,这家处于基因测序产业链中游的服务商,终于走下神坛。
2017年,华大基因的业绩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爆发,而在巨额解禁之时,又深陷“举报门”、“癌变门”旋涡。种种压力之下,千亿市值已缩水至1/3。无论是对华大还是机构而言,当初被捧得多高,现在就摔的有多重。
传言华大拟拆分测序仪业务赴港上市,若消息属实,那意味着测序仪研发能力将彻底不属于A股的上市主体。华大基因自始至终,仅仅是一家服务商。
基因检测的“外衣”
与IPO时期的谨慎低调不同,华大基因上市后,董事长汪建屡出惊人言论。
“公司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夸张的言论仿佛给华大基因罩上了某种神秘光环,引人好奇。
然而,这一光环最终被一篇《华大癌变》的文章刺破。文中称一位湖南孕妇做了华大基因的无创DNA检查(NIPT),检验结果为“低风险”,却生下了13号染色体异常婴儿。
尽管华大基因随后声明表示,“漏检”的产生与检测技术并无直接关系,但这已经无法阻止外界对华大基因的“口诛笔伐”。说到底,华大基因的“原罪”,来自于其仅仅只是一家服务商。
回到华大基因上市时的招股书,关于主营业务的描述是这样的: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技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深陷事件中心的无创DNA检测技术,正是华大基因生育健康类服务的核心。
要提供这种服务就要相关的技术,高通量测序仪是关键。最早,华大基因凭借从巨头Illumina手中购入的128台高通量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也一度成为illumina的最大客户,业务量占40%。
在整个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拥有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生产制造商处于上游,这部分壁垒最高,目前形成了两家独大的寡头格局。封闭式测序仪必须使用生产厂商配套的试剂和耗材,这为上游保证了大部分利润。相对的,也就增加了中游服务商华大基因的生产成本。
产业链的位置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华大基因的盈利方向主要依靠下游的业务扩张。下游测序应用端,目前集中在比较成熟的生育健康、单基因遗传病、肿瘤伴随诊断等临床意义确切的领域。
由于肿瘤的市场尚未成熟,无创产筛是目前中国市场最适宜开发的一块蛋糕,而这恰恰是华大基因近年来营收增长的主力。虎视眈眈的Illumina已经联手贝瑞基因瞄准了这块市场。
从这个商业逻辑看,无论是高调夸张的“金句”,还是研发投入降低,销售费用上升22.6%,此前关于华大基因的质疑似乎有了合理解释,跑马圈地始终是华大唯一目的。
尴尬的是,面对下游制药企业、医院临床、科研机构,华大基因的话语权也相对较弱。随着二代测序仪的价格下降,许多科研机构选择自购,这部分收入下降。对个人用户而言,高额的无创产筛只是筛查手段,并不是必须的诊断手段,目前只有深圳地区纳入了医保。所以,华大选择自建医院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扩张。
当然,两面夹心的时候,华大基因也不是没想过把触角延伸至产业链上游。2013年,为了打破这种技术掣肘,华大基因以1.176亿美元全额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G(Complete Genomics)。财经杂志曾独家报道:这打破了国外垄断,相当于拿走了可口可乐的秘方。
但也存在另一种说法,“CG与Illumina的差距类似于小灵通与iPhone,CG的读长太短,比起illumina和life两种测序仪实在是差了太远”。
这起收购对增强华大自主研发能力的效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CG被装入华大智造后,2015年推出首款自主研发的BGISEQ-500基因测序平台,截止目前有4款测序仪实现规模化量产。
根据华大基因方面披露,2017年华大基因向华大智造采购额为3亿元,采购商品为测序仪组件和试剂。尚不清楚这部分采购为华大智造贡献营收的比例,但二者关联交易定价的合理性已经引起媒体的关注。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考虑在于,若测序仪研发业务确拆分上市,是否意味着我们对华大基因的想象止步于中下游服务商的角色?
基因的地产“生意”
从民营到收编国家队再到民营,回顾华大基因的发展史,始终离不开官方的支持。
2003年,还是民营研究机构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被收编进“国家队”—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得以顺利开展科研服务。2010年,已经离开研究所3年的汪建,在深圳市政府的帮助下,华大基因向国家开发银行借款15亿美元,进口了美国Illumina公司128台HiSeq 2000测序仪。
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家曾被大力支持的科研企业会与“圈地”、“骗税”沾上边。
6月14日,华大基因曾经的合作伙伴王德明以网名“独孤九剑王德明”在天涯论坛发出了一篇名为《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的文章。
文中称华大基因在江苏省众多城市大范围与地方官员接触,愚弄主政官员,忽悠、欺诈、并涉嫌不正当接待和以赠送基因检测细胞储存服务的方式贿赂相关官员,借官员权力影响和主导合作,以“产业园”、“产业小镇”为名套取上万亩土地、数亿元的财政补贴等国有资产。
6月27日,华大基因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的否认。称未在江苏参与任何房地产项目,也未获得土地资源,声明称华大基因套骗国有资产、对董事长汪建个人的造谣污蔑,华大基因对过往的合作伙伴进行个人打击和报复一说也是无稽之谈、恶意诽谤,公司已采取法律行动,追究其法律责任。
华大基因的回应并没有消除外界对于其“不正当圈地”的质疑,受此影响,其股价也一字跌停。在6月27日和28日两个交易日里,华大基因的股价从107元跌至92元,两日内跌去60亿元市值。
7月10日,华大基因母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对外作澄清说明。表示华大基因不参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与开发,更不会凭借房地产营利,只参与小镇健康产业功能项目运营及科研与技术支撑。
但从第一次回应到第二次回应,未参与任何项目到不参与房地产,华大基因这种前后不太一致的说法似乎加剧了股价的下跌。当日股价收于99.97元,距离2017年11月14日最高时的261.99元腰斩过半。
目前,由于南京昌健诉华大基因一案宣布延期,华大基因“圈地”一说未有定论。但上市公司一旦粘上“圈地”的潘多拉盒子,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关上。
据媒体统计发现,最近5年间,华大基因控股股东及子公司跟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协议的“基因小镇”或“产业园”项目多达16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数量则更多。2014年至今,华大基因先后与20个省共35座城市的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主要集中在广东省以及山东省。
并且在华大基因上市前一年,其与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呈井喷式增长,高达17例,也间接促进了华大基因销售收入的增长。
据华大基因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在2014年至2016年间,华大基因与政府合作取得的销售收入从8622万元上升到1.49亿元。
与此同时,华大基因财报显示公司近年来持续获得政府补贴。2015-2017年,华大基因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2045.5万元、3441.2万元、3204.4万元。发放补贴的主体包括天津港保税局财政局、南京新城科技园管委会、深圳市盐田区财政局、武汉市财政局、广州市财政局、重庆市科委等。
被证伪的烟草低危害“研发”
如果说华大基因的“地产生意”是为了科研技术的发展,其另一个做法就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生育健康类产品相差甚远,甚至饱受“诟病”。
2017年5月,华大基因与中国烟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重大专项《基因多态性与吸烟行为和口味偏好的关系研究》。这个项目将重点探索不同基因型人群对烟草制品的烟碱含量、烟草类型、烟草口味等方面的喜好差异,从基因水平精准了解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吸烟行为和口味偏好,为精准研发以及精准营销卷烟产品提供理论指导。
在签字仪式上,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凌成兴表示,通过双方共建烟草分子育种联合研究院和烟草与健康联合研究院,将从烟草基因源头上进一步推进中式卷烟降焦减害工作。自此,中国烟草成为了华大基因的第一大客户。
而上述所提到的“中式卷烟”和“减害降焦”早在几年前就被证伪,所谓的技术并不能减少吸烟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只是烟草商用来促销的幌子。
一家主营生命健康研究的公司却为烟草公司的销售“出谋划策”,华大基因这种做法一度被外界诟病,甚至在其上市时,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现在,经历了种种质疑的华大基因,正面临上市一年以来的巨大考验。
华大基因巨额限售股解禁后股价一路下跌,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公司一周内连发三份公告,增持总计1.9亿元。可惜成效甚微,市场并不买账。风波过后,这家服务商的市值或将回归理性。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崔璨)近日,盐田召开2018年上半年区情通报会,区长杨军通报盐田区2018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记者从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