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是龙华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图为新澜社区成立安全联防共治会,吸引产业工人入会,共建安全社区。
作为深圳市产业大区、人口大区,龙华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倒挂,比例高达11:1。在龙华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瞄准外来人口主力军——产业工人群体,龙华区策划实施了“产业工人参与型治理模式创建”改革项目。今年5月,这一项目以专家投票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省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近日,记者从龙华区委政法委获悉,为继续深化产业工人参与型治理模式创建试点,推动厂区与社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进一步深度融合,《龙华区外来人口融合共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融合共治方案》)正式出炉。
根据方案,龙华区将在已有试点基础上,每个街道分别选取试点社区和联动厂区,全区建设6个试点项目,创新共建举措,健全共治机制,充实共享内容,继续推动厂区与社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双向融合,探索龙华区外来人口融合共治新模式。
“两区”融合??建立社区厂区沟通对接机制
上百万产业工人工作在厂区、生活在社区,厂区与社区相连相融,是龙华作为产业大区的重要特征之一。
基于此,《融合共治方案》在试点深化阶段,明确提出,坚持“双向延伸"两区"融合”,推动厂区与社区强化对接,双向延伸管理服务时间、内容和范围,社区协助厂区做好产业工人厂外教育管理,厂区协助社区做好产业工人在地生活服务,建立双方沟通对接机制,共同服务于产业工人等外来人口,实现厂区、社区深度融合。
同时,龙华区将结合各产业社区实际问题,关注产业社区外来人口群体参与途径不足、社区治理体系不够健全、自治共治机制尚未形成、居住和人文环境有待提升等社区治理困难,以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从体制机制方面着力突破,重点拓宽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渠道,调动参与积极性,力求改革实效。
党建引领??落实社区党委“四项权力”
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试点社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和统筹协调功能,被置于此次试点深化的重要位置。
依据《融合共治方案》,龙华区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能力,落实社区党委“四项权力”(人事安排权、重要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管理监督权),实现党组织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全覆盖”。同时,在相关物业公司、业委会、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中建立党支部,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关于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北站社区党建联盟的模式被《融合共治方案》重点推介。
以党组织为媒介,推动彼此互促共融,是北站社区大党建的初衷。基于此,民治街道党工委召集北站社区党委直接管理的8个和纳入管理的驻社区的16个单位党组织,组建了北站社区党建联盟。以党建联盟为纽带,北站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各党组织的优势,统筹资源,最大限度凝聚社区治理合力,打造北站社区共同体。
企业社区治理??推动成立企业社区共治联合会
在龙华区,围绕富士康等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特征显著的企业社区,居民绝大多数为产业工人。企业社区的治理成为新的治理命题。
《融合共治方案》对企业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给予高度关注。方案提出,要在社区党委领导下,联动政府居委会、驻地单位、自治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协同配合,通过建立共建体系、完善自治机制、强化环境提升、精准服务供给、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改革措施,实现企业社区自治共治水平的普遍提升。
企业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是企业社区共治联合会。龙华区将在接下来的试点中重点推动这一社区组织的运作,以其为平台,推动产业工人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多渠道参与居住社区事务。同时,着力构建社区服务和信息化平台,系统性地回应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加强试点地区平安、文化、民生、环境、法治和智能化建设。
在探索企业社区治理模式的同时,城中村自治机制的完善也被高度重视。在前期试点中,龙华区在清湖社区尝试以“租客自治互助会”的方式,聚合城中村的租户们投身自我管理与社区建设。
在试点深化阶段,由租客成立社会组织做法将得到大力推广,城中村小区成立社区党委领导下的自治委员会,鼓励自治委员会搭建事务公议、决议平台,制定自治章程、自治公约,在城中村人居环境提升和治安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城中村成为“城中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吴春华)昨日,区政协组织召开2018年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就今年第2号重点提案《关于加快实施龙华品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