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BT峰会会场上体验脉动治疗仪。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深圳是理想的进行转化医学研发的地点,这里有优质的医院、大学,这些都是进行转化医学研发的有利因素,深圳也将成为攻克宫颈癌的"主战场"。”9月22日,在2018深圳国际BT峰会(以下简称“BT峰会”)同期活动——2018国际生物治疗高峰论坛上,宫颈癌疫苗之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癌症学会主席伊恩·弗雷泽说。
在BT峰会上,伊恩·弗雷泽与淂晖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把其正在研发的宫颈癌治疗性疫苗、二型疱疹病毒治疗性疫苗等新一代疫苗产品相关项目落地深圳,进行医学研究和转化,该项目也成为今年BT峰会上最大的一个成果。9月22日,为期3天的2018年深圳国际BT峰会圆满闭幕。
从2014年以来,深圳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BT峰会,BT峰会与IT峰会一并被称为深圳的两大重量级峰会。
BT峰会给深圳带来了什么?纵观这几年的发展,BT峰会已成为我国生物和生命健康领域最高规格的盛会,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峰会展示了深圳生物医药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拓展产业脉络,成为深圳乃至中国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向雨航见习记者何雪峰策划/统筹:丰雷向雨航
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
“今年二季度,西达本胺已经完成了用于乳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次确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联合其他靶向药物能为靶向药增敏的成功案例。”9月21日,在BT峰会生物展上,微芯生物副总裁赵疏梅透露了我国自主原研的抗肿瘤新药西达本胺取得的最新进展。
总部位于深圳的微芯生物是国内最早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企业,专长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也已成为深圳生物医药创新的一张名片。“在BT峰会上,我们可以与国内众多知名生物企业探索交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让国内外同行更好地了解深圳企业,了解深圳在生命健康领域先进的创新成果。”赵疏梅说,通过BT峰会,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企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也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目前,以基因测序、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免疫细胞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医疗新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生物领域开发的热点。从发展绿色经济、开拓大产业、聚焦大健康到引领精准医疗,BT峰会每年的主题紧扣产业前沿趋势,并邀请生物医药行业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等业内知名人士进行演讲,让峰会成为国内外医药界交流的大平台,发挥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的风向标作用。
“生物医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该行业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决定了它不会对GDP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但产业的前景非常大,需要政府的支持。”深圳市贸促委秘书长黄瑛说。这几年举办的BT峰会就是深圳市政府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体现,通过政府力量为深圳的企业和产业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机会。
在生物治疗技术临床转化方面,深圳也涌现了一批代表企业,例如深圳市构建发展个体化细胞治疗“创新链+产业链”的参与方之一北科生物。在政策的推动下,北科生物已布局了个体化细胞治疗临床研究转化技术支持网络,拥有个体化细胞技术领域相关专利82项。又例如,在今年峰会上,由深圳市血液中心与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合作成立的“细胞质量监测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将助力深圳细胞治疗行业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深圳细胞治疗研究成果向临床治疗工具的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链接全球资源
除了作为展示和交流平台外,BT峰会的另一大成果是带动深圳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发展,扩大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在产业布局上,目前,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形成了老牌的南山产业聚集园区、坪山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大鹏新区的国际生物谷以及盐田的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从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来看,除了南山外,其他产业园区的知名度仍不高。
近年来,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成为BT峰会的一个“重头戏”。每年峰会期间,盐田、坪山和大鹏都会举行分会场论坛和活动,借助BT峰会的契机,推介和宣传产业基地和园区,邀请国内外专家和企业进行考察,进而拉动全球资本、技术和项目在园区落地,打响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行业内的名气。
在今年的BT峰会上,深圳就特地邀请了香港生物科技协会、香港科学院、香港交易所等机构参与,还在展会上首次设立了珠三角城市群展区,通过深港以及珠三角各城市间产学研资的交流互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更多生物医药领域方面的合作,多途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生态链,把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香港具备十分强大的研发能力,譬如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是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被称为NIPT(无创DNA产前检测)之父,但他的研究成果都在美国转化;而同时,深圳的华大基因又在寻求美国的技术支持。其实只要我们加快深港合作,都不必舍近求远。”黄瑛说,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深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利,香港有技术资源、金融资源,但缺乏土地和政策,而包括深圳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则可与香港形成互补。
近几年来,BT峰会还走出国门,到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家进行招商推介,与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美国SAPPANE新英格兰美中医药开发协会等组织合作,邀请知名科研机构、跨国医药厂商、生物技术公司等负责人出席峰会和展会,并组织跨国企业组成国际代表团参展。随着BT峰会的国际化,深圳生物医药产业也加快整合高端国际资源的步伐。
通过BT峰会,一个个国际重点项目也纷纷落地深圳,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国家化的步伐也在加快。2017年,诺奖实验室“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大鹏新区,成为深圳“十大诺奖实验室”之一,为深圳生物医药领域增添了一个重量级的创新平台,其幽门螺杆菌科研成果也在大鹏落地转化。今年,宫颈癌之父伊恩·弗雷泽的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发项目也正式落地深圳,进入临床研究和转化。
“深圳要多链接全球资源,这样生物医药才能更快地创新和国际化。”国家发改委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部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专家于明德说。
以制度创新撬动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命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各大经济体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选择。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深圳高度重视发展生物产业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9年开始,深圳率先在国内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设立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财政资金、土地规划、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大力支持产业发展。近年来,深圳生物医药产业以年均15%的增速发展,高端生物医学工程、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更跻身世界前沿。
然而,与上海、江苏、海南等省市相比,“先走一步”的深圳却又落后了。“目前还没有一个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这主要与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缺乏制度上的创新有关。”黄瑛说。如今,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海南博鳌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园区均有一定的制度创新,可以进行先行先试,比如上海张江设立的新研药试点等,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创新,让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插上了“翅膀”。
为此,BT峰会的另一大成果就是集聚各界人士探讨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希望通过集体智慧,撬动深圳在生物医药产业制度上的创新。在BT峰会的推动下,深圳也加快生物医药领域相关国家平台建设。比如,目前深圳正在申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药物中心,这两个国家级的创新中心也将带动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BT峰会举办了首场专业闭门会议,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海外学者、深圳多家知名药企董事长及总经理、深圳医药监管部门负责人、深港金融界代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大背景下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深港生物医药产业科技金融体系的搭建、深圳如何构建国际创新平台等话题进行探讨。据了解,该会议讨论的结果还将形成相关文件,推动深圳在相关制度上的创新。
“目前最紧迫的就是在医药的审查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这一制度的创新将推进深圳创新药和原研药的发展。”黄瑛说。在今年峰会的闭门会议上,专家讨论了深圳成为ICH(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试点先行区的可能性。
2017年6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为ICH成员,ICH旨在协调不同国家间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技术规范,推动药品注册要求的一致性和科学性,从而减少药品研发和上市成本,让安全有效的创新药物早日为患者健康服务。“ICH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深圳能作为ICH的试点先行区,将带动更多创新平台、国际研发中心和国际实验室的落户,带动深圳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黄瑛说。
新闻推荐
(记者李秀瑜)深圳首个由政府主导的旧住宅区改造项目——鹿丹名苑的回迁业主开始申请办理不动产权登记。15日,市住建局和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