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玲
侯晓玲,深圳市首批社区矫正社工,自2008年3月起从事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社会工作。10年来,她用真诚和爱敲开服务对象孤独的心门,成功帮扶92名社矫人员、105名安置帮教对象重拾勇气信心、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是非监禁性的矫正刑罚方式,让服刑人员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生活的情况下进行“大墙外的改造”。社矫人员的特殊不仅仅体现在身份上,更在心理上,他们是心理困扰和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很容易因“罪犯”的阴影而一蹶不振,甚至重新犯罪,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高危人群。救人先救心,社矫治人须以“心”治“心”——这是侯晓玲10年倾情社矫工作摸索出的经验,更是她的真切感受。
身为90后的小军(化名),一直是个让父亲和继母头痛的“问题青年”,因强奸未遂被判刑一年半。在对他的多次家访均扑空后,侯晓玲意识到小军是故意躲避。她通过其家人了解到小军不是把自己闷在房间就是一走一整天,和谁都不愿意说话。再一次登门家访时,侯晓玲让小军家人把自已写的信转交他。“第三天的上午,小军终于主动来办公室找我了。”侯晓玲发自真心的关注和尊重,打开了小军封闭的世界。在帮扶过程中,侯晓玲带着小军投简历、跑人才市场找工作。“现在小军像变了一个人,每天都能准时上班,也主动跟我说话了。”对于小军的变化,其继母对侯晓玲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64岁的季某(化名)入矫后情绪非常不稳定。侯晓玲敏锐地捕捉到了潜藏的危险信号,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到季某是个单亲母亲,一生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对独生女的养育上,现在在帮女儿带孩子。自从因妨害公务罪被判刑以来,她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女儿冷淡、疏远的态度,让她一度失去生活信心。侯晓玲有针对性地通过适度倾诉、共情、认知调整、合理化建议、音乐放松等形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促使其紧张、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有了改善,也通过与她女儿的真诚沟通,让母女关系重新修复。
10年来,这样的成功个案不胜枚举。侯晓玲根据不同社区服刑人员特点,利用社会学、心理学制定特殊矫正方案,帮助因犯罪而产生社会适应障碍的他们摆脱心魔的束缚、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坦然面对现实,学会合理规划人生,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重新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与成长。
10年,侯晓玲以“心”治“心”的社矫工作严格而又充满温情、温度。接下来的10年、20年,她仍将为唤醒社矫人员“爱”的信心和能力而坚持、而努力。文/图:吕晓春
新闻推荐
坪山区召开2018年第一期全区群众工作经验宣讲会落实“五讲”要求 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本报讯(深圳侨报记者吕晓春)9月28日,坪山区召开2018年第一期全区群众工作经验宣讲会,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