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醒狮
齐聚一堂
乡亲与醒狮互动
“华光诞”现场
吃盆菜
武术表演
深圳侨报记者 伍思晗 文/图
改革开放四十年令深圳这个曾经渔火薄田的边陲之地,一跃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当整座城市渐渐被灯火通明的高楼所盘踞,原住民的老宅在高楼背影下渐渐隐去。当我们走在深圳街头,环顾四周寻找城市文脉时,那点缀其间的古庙宗祠仿佛向我们敞开了一窥南粤原住民风土人情的大门。
初识华光古庙
在南山区南新路与学府路交会处的仓前村口,有一座灰瓦描纹的古庙在车水马龙中格外引人注目,常年香火不断的兴旺场面更为周围的民房与商户增添了红火热闹的气息。走进这个位于十字路口东南角古树下的庙宇,“华光古庙”四个金字高悬于门庭之上,各路神仙画像环绕其周。两只圆敦的卧石狮子守护左右,门上还有两位赤脸的关公威风凛凛地把守着庙门,门侧的木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捐资建庙人的姓名。
此庙有着300多年历史,重建于1992年,庙中供奉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乃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老话说的“马王爷三只眼”就是这位。据传华光为南方火神,由于粤剧演出之戏棚多用竹、木搭成,演戏时容易发生火灾,故此戏行艺人均拜华光帝为祖师,把华光帝当保护神。在华光庙里,除了华光大帝外,还有天王宫、判官爷、千里眼和顺风耳排列在侧。金花娘娘和财神爷,也都是各司其职的工作人员,地位仅次于“马王爷”。
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日,粤剧艺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拜祭华光帝,俗称“华光诞”(道教华光大帝的诞辰日),祈求免除火灾,长年康顺。亦因为过去很多粤剧艺人为了生计四处演出,难得相聚,故此“华光诞”又成了粤剧艺人齐聚一堂、切磋曲艺的盛会。
连接四海侨情
随着时代演变发展,“华光诞”有了新的韵味。日前,一年一度的“华光诞”如约在南山区华光古庙举行。除了传统节日的祈愿祈福外,这场活动更成了深港两地的乡亲、海外侨胞话乡音、叙乡情、解乡愁的一场盛会。
走进庙内,犹如塔尖的螺纹香悬挂在屋顶上空,香不紧不慢地在燃烧中化为灰烬,留下满屋的香烛味。两顶精致的镂空木雕红灯笼分挂两旁,栩栩如生的花鸟野兽在木梁上盘刻着,正对大门其中的便是“华光帝”。来自五湖四海的乡亲们手捧香火,熙熙攘攘的前去一一跪拜以显敬意。连绵相续的香火,一如乡亲们剪不断的乡愁。
敲锣打鼓舞醒狮是“华光诞”的重头戏,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表演者用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动作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态演绎得活灵活现。不少乡亲更争先为雄狮点睛,讨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盆菜宴也是大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种乡味十足的杂烩菜式据传起源于南宋末年,已有数百年历史。一盆菜里可荟萃百菜百味,共冶一炉,基本原则是“和味”。仓前村归侨侨眷、旅港乡亲和海外侨胞等1800余人相聚一堂,一边品尝团团圆圆的盆菜,一边话家长里短,思挂已久的乡情在推杯换盏中呼之欲出,好不痛快。
“"华光诞"如今已成为寄托乡思、造福桑梓的纽带,团结、凝聚了仓前村在港和海外的乡亲,爱国、爱港、爱乡精神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延续,推动了深港经济社会发展、交流合作。”仓前侨联主席、仓前侨港同乡会首席会长叶耀全说。
在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中,这份浓浓的侨情也在大家对宗祖家乡的眷恋中延绵不断。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见习记者曾逸敏)近日,市民梁先生在南山区人民医院门口拾到一钱包,内有现金、4张银行卡以及身份证、港澳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