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虚拟大学园。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很多来深圳访问的外宾和学者,到深圳虚拟大学园参观时,都会忍不住赞叹:“这么多名牌大学聚在一起,真是太了不起了!”
作为产学研结合的试验田,虚拟大学园1999年出现时,在国内绝无仅有。一个新生事物,从正式组建、筹备到开园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可谓横空出世。虚拟大学园毗邻港澳、辐射全国,不断成长壮大,聚集60所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51家事业单位法人建制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5家产业化基地,12家研究院被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多年来,深圳虚拟大学园聚集创新资源,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深港合作与国际化等方面为深圳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成员院校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服务社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现了市校共赢。
首创产学研结合“试验田”
1996年,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合作在深圳高新区成立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又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在深圳高新区成立“深港产学研基地”。随后,国内许多著名高校来到深圳,希望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深圳高新技术领域,和深圳市合作。
虚拟大学园是世界首创。深圳虚拟大学园是虚实结合:一方面是“逻辑概念”,即通过网络和各大学连接;另一方面是“地理概念”,即在深圳经济特区高新区开辟一个地方,以为各院校提供工作场所、在院校和企业之间铺架桥梁为运作方式,发挥名校的“聚合效应”,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促成成果转让和风险投资。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冯冠平用“天时、地利、人和”解释虚拟大学园的兴起。他说,“天时”是深圳处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环境下,深圳的重视,各部门办事效率高;“地利”指深圳毗邻香港,辐射粤港澳湾区;“人和”指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团结一心。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校领导回忆当年的入园情况:他在一次会见时向当时的省领导提出了入园意向,3小时候就被告知有关问题已谈妥,只待入园,让他直呼:“深圳效率实在是高。”
深圳北上与各地名校进一步探讨“深圳虚拟大学园”的思路,得到各家大学的热烈响应。1999年5月,深圳市正式批准组建“虚拟大学园”。
强化科技支撑成果涌现
深圳湾畔的名校“俱乐部”——虚拟大学园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虚拟大学园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容器。高校有很多原创成果,但是长期技术和市场的“两张皮”,制约了成果转化。虚拟大学园的60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大力整合校本部科技研发的优势和力量,积极参与深圳的科研工作,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095项,省部项目223项,市级项目1361项,获得专利1179项,软件著作权243项,发表论文1912篇,转化成果1744项,技术服务801项。
深圳兰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的一家明星企业。董事长佘振定介绍,他们团队从牛跟腱里提取的高纯度胶原,经过加工、灭活等繁杂工艺,制成一种分上下两层,既可阻菌透气防水,又可促进血管和真皮细胞生长的人工皮肤。人工皮肤去年获得我国相关单位的注册认证,开始在全国大范围临床使用。而在此前,只有欧美少数国家掌握人工皮肤这项技术。
虚拟大学园科研产出硕果累累。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副校长、深圳研究院院长吕坚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全球首创的超纳镁合金材料,在国际顶尖科学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封面文章;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商澎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张戈教授牵头承担了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生命科学试验项目。
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成员院校建立深圳研究院47家;搭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在深设立研发机构262家,其中获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70家,为深圳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集聚“优智”育才近30万人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圳虚拟大学园积极构建创新型开放式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优势,已形成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在职学历学位培养和从短期专项到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9.7万人,其中培养博士1887名,硕士44243名,本科生61761名,订单培训96932名。
高端人才的培养成绩同样亮眼。2017年新入站博士后23人,出站14人;积极组织在站博士后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9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人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博士后资助项目。
人物故事
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韩东:创新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时隔多年,韩东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深圳、参加首届高交会时的情形——展会上人头攒动,高校科研成果众多,企业技术富有特色,观众积极性高涨,如此大规模、高水平、国际性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一炮打响”,掀起一场中国科技创新革命。
1999年10月金秋,就在首届高交会上,创立才一年的腾讯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同个展馆里的韩东,带着南京大学参展团队每天接访200多人,洽谈项目交流合作,一部手机近乎“瘫痪”,忙得两天过去都来不及给家人打电话报声平安。彼时,这座年轻、开放、充满活力的海滨之城给韩东留下深刻印象,也从此结缘。同年,深圳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立了虚拟大学园。
2000年,韩东以南大深圳研究院首席代表的身份再次来深圳。临行前,校长对他说,南大的品牌和影响力在华南偏弱,深圳趁改革开放东风迅猛发展,借虚拟大学园的平台,“看看南大在深圳能做些什么?”
南下深圳,开疆拓土。韩东依依不舍挥别家人,扛着铺盖卷来到深圳。刚来时他举目无亲,自己租住在一间农民房里,手上资源不足、研究院资金有限,用他的话说是“艰难起步”。
不惧艰辛,砥砺前行。南大深研院以“特精准”的思路——抓强项、精细化管理、准确定位,研发、教育、成果孵化、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都成效显著,在声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等重点领域创新模式做出特色,打造亮点。其中,举办声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以行业水平之高、受众之广而成为“虚拟大学园一景”。
截至2017年底,研究院共获各级政府资助项目46项,已收到省、市、虚拟大学园和南山区政府资助经费合计3223万元;承担横向项目47项,合同金额合计2062.05万元。组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共培养2488人;举办院士报告、专业技术论坛、专家学者讲座、市民大讲堂、名校名师公益课堂、大型公益讲座30余场次,受众达4000余人。产学研基地形成特色企业孵化体系,自2011年启用至今,共入驻企业35家,产学研合作及专业培训服务地方企业70余家。
“创新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韩东说,创新不仅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也南大深研院的“魂魄”,深刻影响着包括他在内的每个人,每一年,他都力图让深研院上一个台阶。
说起虚拟大学园,韩东认为,这是深圳市政府一次高瞻远瞩的创新举措,犹如杠杆原理撬动更多的科研项目、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对深圳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都有着重要贡献。
记者手记
虚拟大学园打造区域核心智库
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很多新生事物都是深圳“发明”出来的,虚拟大学园就是其中一个。
如同高新区一样,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出生”颇带有使命感。早期,深圳科技资源先天不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支撑,政府圈出一块地,搞产学研的融合试验,最后竟然成功了,不得不让人佩服深圳的敢闯敢试和前瞻布局。
在虚拟大学园不高的楼房里,却不断涌现出世界级的创新成果。文章发表在《自然》等国际顶级杂志的多不胜数,把这些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孵化出的公司也颇具规模。能进入虚拟大学园的都是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研究院,一位教授曾告诉记者,“在这里要做就做最顶尖的研究、颠覆性的创新,要不然都对不起某某大学的招牌”。不禁让记者感慨,何等的雄心壮志。
19年来,深圳虚拟大学园结出累累硕果,对深圳的产业发展“功不可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对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做了系统部署。深圳作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有能力、有条件、有责任干在先、走在前。
虚拟大学园里高水平大学高度聚集,高层次的人才、专家和学者云集。据悉,深圳有关部门已经正式批复虚拟大学园增加开展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区域和产业规划等咨询服务,虚拟大学园将探索成为辐射华南的新型智库,未来可期。(闻坤)
新闻推荐
尊敬的海上世界双玺花园三期C区1栋业主:您购买的海上世界双玺花园三期C区1栋项目,目前该物业房地产初始登记工作已经完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