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杰
多年后用百度我才弄明白,上梅林和下梅林的分界线在梅秀路。来深圳二十四年,我将前半部分留在了下梅林,一个听起来如画的地方。
我与下梅林的结缘,始于房子。九八年结婚时,没钱买房,八卦岭单身宿舍就成了我和老公的婚房。没自己的房,我们不敢要小孩,租房又觉得贵。一年后机会来了,听同事说,下梅林有个叫鸿达苑的单位集资房正在发售,单价才三千多元,比市场价便宜很多。刚巧公司那年为了帮助已婚双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推出了购房贷款的内部政策,我们七拼八凑,靠着一点积蓄和双方父母的支持,向公司贷了十万块钱,终于买到了一套七十平方米的两居室。
在那之前,我并未踏足过梅林半步,下梅林于我,是一个新鲜的天地。而实际上八卦岭到鸿达苑,直线距离仅七公里。
梅秀路向南通至北环,向北到达巴洛克式的深圳基督教堂。以梅秀路为界,梅秀路以西至北环香蜜立交的梅林片区就是下梅林,以东是上梅林。上梅林和下梅林组成了庞大的梅林片区。从地图上看,梅林山就像是一件披在整个梅林片区肩上的翠色风衣,满眼的绿。而梅林水库是下梅林的肺,它像一块硕大的翡翠,镶嵌在下梅林的脖颈上。
上梅林人一直很羡慕下梅林人,因为下梅林有着牛轰轰的梅林一村。从梅林水库大坝向下俯瞰,占了下梅林片区将近三分之一用地的梅林一村,气势宏伟,色彩瑰丽。近百幢楼房或蜿蜒,或直行,林林总总,错落有致。白色的楼顶,赭红色的楼身,碧绿色的窗户,楼与楼之间别致的小花园,笔直的马路,葱葱郁郁的行道树,宛如一个美丽的大公园。小区里梅山中学、梅园小学、文体中心、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处处彰显着高贵身份。当时只有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才有机会分到村里的房子,梅林一村成了人人艳羡的“亚洲第一村”。
梅林一村以南,农批市场以西,是政府兴建的最大廉租房梅山苑小区,申请人凭条件申请租房,小区内配套也十分完善,和城中村相比,住在这里也是幸福的。梅林一村和梅山苑之间是梅山街,这是一条很热闹的街道,有餐饮店、服装店、美容美发店、药店、社康中心、电影院等,周边居民时常在此消费。
从梅林一村向南沿着梅林二街往北环走就到了下梅林一街,向右拐步行十几米,路对面就是我的老根据地鸿达苑了。
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梅林一村、梅山苑以及一街的林海山庄、碧云天、通业花园比,鸿达苑寒酸得就像块儿北方老豆腐。小区没个像样的大门,只有一个车辆出入的道闸,旁边留了个一米见宽的过道,旁边围墙上写着三个烫金大字“鸿达苑”。入住小区后,每次和别人说起自己家,我都模糊地说在梅林一村附近,好像和梅林一村挂上钩,自己也变得体面了。我们当初选择鸿达苑的初心,也是因为日常生活可以傍上梅林一村这个“富婆”。
鸿达苑小区只有两栋七层楼,外墙贴着最普通的白色瓷砖,每一层都镶了一圈儿淡绿色瓷砖,除了两栋楼之间的车道,楼前和楼后的一丁点儿空地,再没有任何多余空间。说是七层,算上架空层,实际是八层,我们买的是最便宜的第七层。小楼不带电梯,爬楼梯就成了我们每天必做的健身活动。
刚入住的时候,下面的架空层很敞亮,夏天穿堂风一刮特别凉快,业主们经常在下面乘乘凉,打个小牌或小麻将,孩子们也可以在下面玩一下。可没过几年,架空层就被管理处封成一间间的小屋子租了出去,业主们失去了最后一点儿娱乐之地,为这事还闹过一阵子。买房的时候开发商答应七楼的业主拥有楼顶房子正对那一块地的使用权,楼上就被有闲的业主们捯饬成了一片一片的菜地。傍晚时分,从楼顶向四周望,西北面是郁郁葱葱的梅林山,南边是景田成片的高层住宅楼和北环上的车水马龙。夕阳西下时景色特别壮丽。
每天凌晨不到四点钟,小区门前的一街就开始热闹起来,刹车声,鸣笛声,声声刺耳。吆喝声,说话声,噪音此起彼伏。来来往往的车辆大部分都是去农批市场进货的。小区门口的一个井盖儿,时间久了被轧松了,每天早上都被车辆碾的“咣当咣当”响,靠一街那边的A栋业主苦不堪言,管理处曾反映给有关部门,但终究是踢来踢去没人管,时间久了,A栋也习惯了,有人笑言,哪天不响倒睡不着觉了。我家在B栋,B栋与北环之间,夹着华港公寓,北环的噪音影响不算太大,每晚基本上能睡个安稳觉,这一点,与鸿达苑的双胞胎兄弟高达苑比,是幸运的。
高达苑早于鸿达苑一年入伙,小区在一街与二街丁字路口处,与农批市场紧挨着,同样是两栋七层小楼,同样的款式,巴掌大的地方。高达苑的痛苦,在于它直面了福田农批市场的噪音,各种喧闹永不停歇。
与梅林一村这个富亲戚挨在一起,我们这些穷人也尝到了甜头,各种方便不言而喻。福田农批市场就是我们的菜篮子,这个“菜篮子”工程被政府宣传为重点民生工程,也是福田区唯一的大型农贸市场。整个市场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地上主要经营瓜果蔬菜,地下经营米面粮油、肉蛋禽鱼和花卉虫鱼。货源来自全国各地,种类丰富齐全,价格也比超市便宜很多,从早到晚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我老公是湖南人,会做饭,又勤快,住在大“菜篮子”旁边极大地满足了他。我婆婆一辈子没生女儿,只生了五个男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厨师。每次回到公婆家,五个兄弟总是争着在厨房里帮着婆婆做饭,媳妇儿们一般都是打打下手。
每天早上,我们俩要赶去一街口坐218路公交车到八卦岭上班,基本上我们每天到公交站的时候,已经有很多赶早去农批买菜的大爷大妈、阿叔阿婶,拎
新闻推荐
说到课外辅导班,如今俨然成为了大多孩子的标配。11月15日,以“中小学课外辅导与学校教育关系”为主题的福田区政协委员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