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客家人》杂志总编辑杨宏海在讲座现场(周亚昕 摄)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周亚昕 摄)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当我们来到深圳,总有一些特色的民俗不可不看,例如沙头角的鱼灯舞、龙岗的“龙岗皆歌”……而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印记,离不开一群在深圳耕耘数百年的“原住民”,他们就是滨海客家人。
作为这个城市文化的组成之一,滨海客家人有哪些独特之处?在这片沃土上,他们又有着哪些传奇经历?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客家人》杂志总编辑杨宏海近日做客“唤起城市的记忆”系列公益讲座,在福田区图书馆为市民带来一场名为《滨海客家的深圳故事》的精彩讲座,从“复界垦殖、九龙海战、李朗开放、庚子首义、东纵抗日、蛇口试管”六个历史节点入手,梳理出一部深圳客家简史。
“唤起城市的记忆”系列公益讲座由福田区图书馆、深圳商报/读创《文化广场》联合举办。当天的讲座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王军主持。
六个历史节点看深圳客家
杨宏海是研究客家文化的著名学者,现为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客家人》杂志总编辑、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为深圳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历史有所了解。”讲座一开场,杨宏海就指出,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然只有30多年,却拥有7000年的人类活动史、2000年的海洋文明史、17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600多年的海防史,以及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
历史上,深圳前身宝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深圳之所以创造了近代以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客家人的贡献居功至伟。回望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历史,杨宏海认为,客家人经历了六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梳理深圳这六个历史节点,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百年前深圳的
“京基100大厦”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接纳巡抚王来任力谏,下令“迁海复界”,鼓励人民重建家园。大批客家移民响应号召,从山地来到滨海深圳,靠山面海,因地制宜,积极从事开荒垦殖,捕鱼种养,商业贸易,同时兴办教育,逐步反“客”为“主”,成为当地人口最多的族群,在短短几十年间兴建了数百座客家围屋,创造了百年兴盛的商业经济与耕读文化。
其中,龙岗区罗瑞合村的“鹤湖新居”和坪山区大万村的“大万世居”,两座客家围屋均占地25000平方米,杨宏海把它们形象地比作“200年前深圳的"京基100大厦"”,见证了历史上深圳客家人艰苦创业的辉煌业绩。
杨宏海讲到“李朗开放”这一历史事件,认为布吉的李朗村是100多年前“西风东渐”中诞生的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客家村庄,有标志性意义。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封关锁国大门,西风东渐,大批传教士从沿海向内陆城市扩展,遭到民众抵制或被当地政府驱逐,但在客家地区有所例外。1855年,新安县布吉李朗村的江觉仁与一批客家人主动接纳基督教巴色差会,在当地建起了教堂与学校。李朗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客家村庄,比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允许传教士传教办学早了三年。而1864年建起的李朗神学院存真学院,是中国内地第一所用客家方言授课的中文神学院,也是深圳历史上第一间大学,先后培养出江云章、陈乐真、陈明秀等留学人才。
“新客家人”群体正在形成
当天的讲座吸引了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市民,有作家、公务员、退休老干部、学生等,其中听众中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由于对自身族群的历史感兴趣,特意前来聆听讲座。杨宏海从故事切入,讲历史深入浅出,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界大开并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场内气氛热烈。
讲座现场也来了很多中学生,临近讲座尾声,学生们纷纷举手,希望和杨宏海现场交流。对于听众提出的“客家文化与深圳精神”的问题,杨宏海表示,客家文化里最有特色的是“崇文重教精神”,这一部分成为了今天“深圳精神”的重要基因。
他也呼吁,客家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建议设立诸如客家学院、客家商学院等机构,系统地普及、推广客家文化,激发客家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魂”和“根”的认知。
杨宏海特别提出,除了有历史和血脉传承的“老客家人”,深圳正在形成另一个更大的群体——从全国各地移民至此的深圳人,其实都是“新客家人”的一员,新老客家人都需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脉。
新闻推荐
深圳市福田区第七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昨召开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
广州日报深圳讯(全媒体记者刘畅)昨天下午,中共深圳市福田区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福田区第七届区委工作报告指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