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扫码关注“大湾区头条” 广州大学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研究所所长、美国环境工程师协会都市水资源研究委员会常委 佘年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博士 闫保华
湿地复育别只看面子
广州大学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研究所所长、美国环境工程师协会都市水资源研究委员会常委佘年
近4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原有的湿地不断被用作土地开发,特别是填海造地,破坏了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因此,修复珠江口的水生态环境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其中湿地复育和保护直接关系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
近年,广东省在湿地复育和保护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0000亩,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另外《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提出2030年之前,要建成73个海绵与湿地公园,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在湿地修复与建设中,往往是视觉景观功能考虑得较多,生态功能考虑得较少。
比方说广州市的海珠湿地,虽说具有一定的雨洪调蓄功能,但是否可以考虑利用一小部分湿地对周边村落的溢流污水进行强化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水系的水质?如果湿地仅仅是处理自身的降雨,而不处理周边的溢流污水和雨水径流,在寸土寸金的大湾区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市的人才公园,和西雅图的海绵公园相比,人才公园的海绵湿地仅仅收集天上掉下的雨水,而西雅图的海绵公园则是将周围停车场污染严重的雨水径流收集处理后再排放到湖里。这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面子和里子”之分。国内在海绵湿地公园做得较好的是镇江市的海绵公园,镇江市将金山湖旁边的一个社区公园改造成一个处理雨污合流溢流的雨水公园,处理周边1.2平方公里的合流制溢流,在30年一遇的暴雨期间还可以发挥调蓄作用。
在湿地复育方面,国外也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对于农业污染造成的破坏,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修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昂贵,也是最成功的湿地修复案例。大沼泽地的修复历时30年,花费78亿美元,将湿地的生态环境修复到20世纪初的状态。对于城市面源污染造成的破坏,美国切萨皮克湾生态修复是流域治理的典型案例,切萨皮克湾流域大约16万平方公里,有150多条主要河流,包括了六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切萨皮克湾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是污染物总量管制,这套经验对我国目前实施的河长制是很好的参考。
要为湿地培养“粉丝”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博士闫保华
深圳的自然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红树林基金会也依托深圳公园里的自然教育中心和自然学校开展了湿地保护教育活动,周末一天8场,场场爆满。不过在走访了国内许多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之后,我发现有很多地方硬件很好,但利用率却不是很高。
去年9月,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联合红树林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启动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教育中心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建立湿地教育中心,希望用系统的方法,为重要的湿地培养“粉丝”。
国际上有个“CEPA”湿地教育的框架,红树林基金会正在争取该框架在国内落地。框架有一套系统的湿地教育方法。比如通过自媒体传播湿地保护知识,比如面向学生群体开展自然教育,还比如发动公众参与湿地修复和监测,培养公众对当地湿地的感情。
目前基金会正在和福田区教科院合作,引进美国的一个水教育的课程,结合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标准,做本土化研发,并编写成教材和教辅手册。这样学校老师更愿意带学生来参与,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还能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新闻推荐
1月25日,福田区举办政府投资代建项目成果行活动,邀请5名福田区人大代表、5名福田区政协委员和11名市民代表,一起见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