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接受南都专访。
王磊
光启员工接受南都采访。
刘未文
光启员工接受南都采访。
2019全国两会·京粤连线
科技成果多久才能转化?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基础原始创新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北京接受了南都专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掌门人,加上科学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刘若鹏告诉南都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关注基础研究、产学研一体化、人才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等热点话题。
而另一边,在深圳光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也正在忙碌中,他们关注点和刘若鹏一样,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传递出来的最新科技动态。从北京到广东,政声传递与科学工作联系在一起。
从储备人才到造就人才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刘若鹏:人才的战略应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才储备,过去10到15年的时间里,从最开始对高科技领域感到陌生,到大规模发展后,引进不同细分行业的专家、科学家,到这里都只是储备阶段。但自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后,我认为进入了第二阶段———造就人才。伟大的事业会吸引最优秀的创新人才,伟大的事业也会造就最优秀的创新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是这样一个好时机。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能给人才带来什么利好?
刘若鹏: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期盼湾区未来设立三地知识产权保护联动体系机制;在基础建设上,通过大力投入新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能够大大提升异地工作的效率。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环境提升。
南都: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中,会诞生像乔布斯那样的大师吗?
刘若鹏:这里吸引全世界各地有才华有天赋有潜力的年轻人,去做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创新,经历很多磨难后,坚持下来把事情做成了,自然会有一批大湾区最顶尖的人才脱颖而出。相信未来某一天,这里一定能造就一批如雷贯耳的大师。
希望有更多科学家成为“网红”
南都: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之下,你作为企业当家人,应该如何应对?
刘若鹏:对于企业来说,经历经济周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了解经济周期规律后,企业就要作出调节,这需要企业“掌舵人”的把控。现在正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第四次科技革命下半场的开始,新技术的冲击,尤其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技术,对整个行业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南都:你认为基础原始创新提升的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刘若鹏:我们谈到高质量的创新,谈到这种核心技术的突围或者突破,谈到新兴技术的领跑,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整个市场条件的设置。这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核心技术在大家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前期开发可能是寂寂无名的。
南都:“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具体指的是什么?
刘若鹏:大家能看到的往往是已经包裹了好多层的终端产品,但终端产品的背后是非常多的核心技术。比如制造业中,大家最终看到的都是成果,但是其中的制造加工内容都是看不到的,这些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核心技术,是“卡脖子”的。很多科学工作者为了攻克这些“卡脖子”的技术,都是长年坐“冷板凳”,在实验室里不断研究。我希望能够让这些坐“冷板凳”的科技工作者,也当一次“网红”,让核心技术攻克越来越受到关注。
连线
企业员工热议
大数据、新动能、人才建设……
距离北京2000公里以外,在南海之滨深圳,南都记者来到位于南山区的光启总部,一楼的展厅里,诸如隐形飞机、智能头盔之类的前沿科技产品模型呈圆弧状陈列,二楼办公区的墙上,除了几张海报,没有其他标语和装饰物。在二楼走廊尽头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南都记者见到了正在聊全国两会话题的光启白领们。
国家整体战略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光启区域发展平台政府事务部负责人王磊告诉南都记者,他反反复复把《政府工作报告》看了好几遍,印象深刻。其中的表述,一个是叫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第二个是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创新机制。“纵观整个报告,可以看到很实在,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也是企业最关心的事。”
王磊说,他能够身切感受到国家整体战略对企业和各领域的深远影响。“我们希望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政策,希望能够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有源源不断新企业成长起来。”
光启智能业务经营管理部负责人刘未文则说,他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减税降费、智能制造的内容特别关心。“尤其是新动能的推进,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5G、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都是我的关注重点,这已不仅仅跟业务相关了,更重要的是,这是翻开一个崭新的篇章,开启我们未来的新生活,我很期待。”
盼更多具国际视野人才聚集大湾区
刘若鹏谈到了自己对于人才的看法,而企业员工们对于“什么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光启亚洲创新总部CEO郭洁表示,在大湾区建设的人才支撑方面,一方面要“回得来”,另一方面要“出得去”。“回得来是指他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之后,能够从各个不同的国家、地区走进我们大湾区;同时,在大湾区经过一段稳定的积累和发展之后,把我们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理念扩展到全球。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她认为,除了大湾区建设中的人才交流,也包括信息、金融、商品等的交流,“希望人才作为其中一个因素,能跟其他因素互联互通,这对于机制、信息、渠道的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
而王磊则说,希望未来有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聚集到大湾区来,到大湾区企业来;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国家战略、大湾区各地配套政策,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人才或产业发展的氛围。
采写: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傅静怡刘晨实习生汤学欣
摄影: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卫迎顾威
新闻推荐
南山区城管局对标先进城市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 步移景异风景美 半城翠绿半城花
深圳人才公园。南山四海公园内的垃圾分类减量展示馆外景。市民在大沙河生态长廊示范段划艇。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延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