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演练现场,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全力抢救患者。侨报融媒记者 刘尚丽 摄
侨报融媒记者 刘尚丽 通讯员 黎娜
时间就是生命。每接诊一位急性胸痛患者,都极大地考验着医护人员如何赢取急救的“黄金时间”。3月14日上午,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横岗人民医院,简称区三院)举行了以抢救急性胸痛患者为主题的3场应急演练。
动员演练 明确方案
为提高医院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技能,促进医护人员熟悉急性胸痛联合救治的相关流程,心血管内科主任付刚博士精心设计了3个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场景,通过模拟不同的发病现场,锻炼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多科室协作能力。
演练前一天,医院举行了急性胸痛联合救治应急演练动员会。付刚博士就演练程序和重点环节做了详细说明,并希望医护人员牢记救治、诊断、分诊和转诊等流程,按照真实情况如实演练,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场急性胸痛联合救治演练,以“接力赛”的形式不间断开展,共有急诊科、心血管内科、ICU等10多个科室参与其中,全程跟踪拍摄,实时记录救治画面。
多方协调 连环作战
3月14日早上8:30,院前科接到120急救电话,一名中年男性在工作时突发胸闷、胸痛,继而发生晕厥。急救人员迅速出车赶到发病现场,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随车护士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输液等对症治疗,并与同事充分沟通。心肺复苏成功转运至急诊科,患者再次发生猝死,急诊科启动“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立即对患者插管抢救、问诊查体,并请来心血管内科和ICU的医生会诊,确认病人不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送往ICU治疗。
刚结束上一位患者的抢救,又来了一位工作时突发胸闷、胸痛的中年男性患者。在门卫的询问与指引下,患者顺利达到急诊科,导诊护士快速接诊。经抢救和确诊,患者是急性下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迅速转运至上级医院行介入手术。
就在急诊科马不停蹄地转运患者时,最后一场“戏”正在消化内科悄然上演。一名中年男性突感上腹剧痛,并感觉胸闷,来医院门诊挂号消化内科。通过问诊查体,怀疑患者是心绞痛或主动脉夹层,便迅速将其送至急诊科。经急诊医生鉴别诊断,放射科为患者做主动脉CT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转运至上级医院。
历时两个半小时,演练结束。
优化流程 改善细节
为了让胸痛患者得到快速诊断和及时救治,医院各科室协调配合,优化急诊急救流程,开通绿色通道,以最快、最优方法救治患者,降低死亡率。
演练中,当急性胸痛患者到达医院后,保安和导诊护士均给出了正确引导,顺利通过考验。急诊抢救室里,医护人员各司其职,有序组织抢救,并及时沟通上级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
医护人员牢记演练方案中的8个救治流程图,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启用相应流程。科室分工明确,配合协调,急救流程衔接顺畅,转运、急救过程高效。从实操效果来看,还需要不断改进120院前急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ICU等多个科室一键启动流程,提升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和复杂疑难病例诊治能力,完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以免再次出现“碰壁”。
犀利点评 总结提升
演练结束后,大家趁热打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总结。付刚博士从专业角度分析救治急性胸痛患者时存在的问题,通过剖析各环节存在的不足,提高大家对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的认知。
副组长郑锐青副院长对本次演练进行点评,指明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部署相关工作。郑锐青提出:“每位急诊科医生都应熟练掌握基础性急救技能,抢救时对药物剂型、使用剂量等均应表述完整,要及时纠正演练中出现的管理问题,通过完善电梯设备、为急诊科配备造影剂等方式,全力为抢救急性胸痛患者打造一条通路。”
组长曹乐胜院长强调,演练是为了提高整个医疗队伍的水平,并找出与标准的差距,以便改进。他从工作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对本次演练进行总结分析,并要求一周内整改流程、设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个月内完成急性胸痛知识培训与考核,医务科要加强对医生的核心制度培训与考核,并开展知识竞赛。曹院长希望大家将岗位职责放在心上,认真对待,做到足够的认真、细致、严谨。
新闻推荐
客运站、地铁口人员密集,也是黑车寻找客源的重要区域。为进一步加强龙岗客运站地铁口营运秩序集中整治工作,3月16日,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