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教育培训、美容美发、婚姻中介和运动健身等领域已成常态,预付式消费产生的纠纷也随之逐年递增。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提醒,涉及预付式消费时,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避免落入经营者的“陷阱”。预付式消费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面对充满价格诱惑且便捷的消费方式,难免让人心动。剪发卡、美容卡、健身卡……各式各样的消费卡,已成为不少人钱包中的必备品。这本来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消费方式,却因为一些商家的失信行为,让消费者十分闹心。形形色色的预付卡一度成为部分商家的“圈钱卡”,消费者稍不留神可能就成“冤大头”。事实上,纵观近年来相关的消费投诉报告,预付式消费都是投诉“重灾区”。运用法治手段扫清维权障碍,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法治化消费环境的要义。然而观照现实,预付式消费维权并不容易。监管薄弱、维权周期长、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这些都是造成预付式消费维权难的深层次原因。解决“老大难”问题,既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也需要创新能力。在具体实践方面,一方面要推进预付式消费立法加强监管,另一方面监管创新要跟上。比如深圳在全国驾培行业内推行学车费用第三方监管的做法,就值得其他行业借鉴。由第三方监管资金,能够有效规避商家倒闭或负责人跑路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也会避免消费者办卡后商家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要拥有一双“慧眼”,不要被猛烈的宣传势头和所谓“优惠”蒙蔽了双眼。对一些刚开业不久就推行预付卡业务的商家,更要心存警惕。某种意义上,预付式消费就是信用消费。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信用监管不失为“关键一招”。众所周知,我们正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倘若消费者进行预付式消费时总是“提心吊胆”,时时担忧卡内的余钱会“打水漂”,那么构建诚信社会就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小小预付卡,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诚信社会的信心,而预付式消费陷阱不仅坑的是商家自身的信誉,还将对整个行业的形象造成影响。商家理应明白,当前民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质量,在此情形下,预付式消费的兴起,不失为一个通过自身革新升级,以高质量服务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的契机。面对质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自然乐意在预付式消费上打开钱袋子。商家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口碑和赞誉。各行业商家均应致力于诚信经营和提高服务水平,这既是其自身发展所需,也是其必须履行好的社会责任。我们关注预付式消费,是为了“打假”,更是为了“提优”。预付卡虽小,但折射出相关部门解决“老大难”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如何发挥法律和诚信力量,不断提升预付式消费的“诚信水位”,这是监管部门其实也是全社会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新闻推荐
大家一起种下回收来的年桔。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崔宁宁通讯员甘文摄影报道)今年春节已过去一个月,又到了年花年桔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