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深圳 今日福田 今日罗湖 今日南山 今日盐田 今日宝安 今日龙岗 今日龙华 今日坪山
新岭南 > 广东 > 深圳 > 今日龙华 > 正文

竹枝词中的龙门风情 □侯县军

来源:惠州日报 2019-04-01 08:37   http://www.kcqsx.com/


但凡对唐诗稍为比较熟悉的人都记得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刘禹锡仿民歌而写下的十一首竹枝词其中一首,流传最广。竹枝词产生于四川地区,得益于刘禹锡的实践,竹枝词这种体裁名闻天下,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各地流行的诗歌形式。

岭南,描写岭南风物的竹枝词,流传下来较早的是唐末皇甫松的《竹枝词》。此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广东文人和入粤文人,就岭南别具一格的风土民情吟咏了大量竹枝词。“岭南竹枝词”之外,还有“广州竹枝词”“珠江竹枝词”“南海竹枝词”“番禺竹枝词”“羊城竹枝词”等称法,后来,竹枝词的类别还越分越细,出现专咏一地、一事、一物的竹枝词,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清光绪元年,《羊城竹枝词》出版,收入竹枝词一百八十余首,1919年,《续羊城竹枝词》又出版。两本竹枝词的出版,印证广府地区竹枝词创作的繁荣。

受此影响,明清两代,龙门也出现了竹枝词。龙门竹枝词以口语入诗、明白流畅、雅俗共赏,除押韵外,句中平仄并不十分讲究。从一首首竹枝词,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龙门风俗画,了解龙门的风土民情。

■入龙门的文人

“潭上至今媒竹美”

龙门最早的竹枝词雏形,是在设县后,入龙门人士的诗词中,带来了竹枝词的元素。增城才子、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胡庭兰年轻时在龙门任教,有吟诵雾迷嶂瀑布、仙女石等风景的诗歌:“黄鸟噪来调玉管,碧犀携得伴华簪。等闲分付老松柏,撑住斜阳听好音。”“棱棱仙骨回风尘,不学凡装浪嫁人。夜月光悬终古镜,野花红插隔年春。”这些诗句,颇具地方色彩。民间相传胡庭兰从龙门坐船回增城时在船上所作:“增江最深是岳潭,增江最美是三洲;增江渡船十六条,增江码头三二个。”此诗的意境非常接近竹枝词的神韵。

清顺治年间秀才、增城人黎俊粤从增城坐船到龙门,写下《上滩行》,有句:“一滩既上复一滩,共称一百三十六。世道险皆若此如,何日安行在平陆。”与其说是“水路歌”,不如说是竹枝词,另外,黎俊粤也有《仙女石》诗,其一:“霞骨棱棱立水滨,水仙的是前身。铅华洗却仙容在,岂学凡妆浪嫁人。”其二:“灼灼仙资照水描,犹来化石断尘嚣。独伶牛女真无赖,岁岁江边渡鹊桥。”两首诗歌,则已经是严格按照竹枝词四句格式来写作,是名副其实的竹枝词。

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杨熚邀请湖北贤士向古与龙门士子廖吉人、廖蔚文、谭岸先、戴桓英等编修龙门县志,这些修志者吟咏的“龙门八景”,是对龙门风物的艺术发现,其中有些通俗的表述,如向古“又见双峰结比邻,凭高放远自无尘;天留胜地供词客,我爱名山似故人”以及廖吉人“江花吐霁迎风笑,谷鸟鸣晴向晚歌;借问途人何所似,咸言今日刘昆多”,已经具有竹枝词的味道。

清康熙年间,礼部主事王士禛来粤祭祀南海,写下六首广州竹枝词。明末清初文豪屈大均也善于写竹枝词,他有一首著名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记录下康熙年间广东对外贸易鼎盛景象,历来被认为是竹枝词接地气、可“证史”之上品。

有人说,王士禛、屈大均等人对后来岭南竹枝词创作的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不无道理。屈大均才情飘逸,在岭南大地包括龙门都留下不少诗文,屈大均著作《广东新语·卷四·水语》中,为龙华水坑附近的赌妇潭写竹枝词:“两边生竹合无痕,生竹能成夫妇恩。潭上至今媒竹美,枝枝慈孝更多孙。”至于那首著名的《龙门健儿行》,屈大均没有用竹枝词的体例,却依旧用通俗的言辞讲述龙门瑶胞的原始武装,不是竹枝词,胜似竹枝词。前两句:“龙门健儿身手强,棉木为枪三丈长;三人持一棉木枪,风旋电转谁能当。”朗朗上口,龙门健儿跃然纸上。

■龙门文人

“左螯右酒乐陶然”

与莅临龙门的外地文人相比,土生土长的龙门文人,对龙门的名胜古迹、山川形势、历史文化、人情风俗、虫鱼花鸟、禽兽草木、天时气候及神话传说等,有更深的了解,他们所写的竹枝词,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存史证史”的价值。

清代绳武围人、岁贡生李柱兰吟诵西林河,“春游人独挂帆归,积雨初晴日影微;两岸晓风调鸟舌,一篙新涨失鱼矶”,充满了山乡渔歌情调。

李柱兰之子、清同治十年(1871)岁贡李炽,曾任星冈书院山长,著有《松石山房诗集》等,是写竹枝词的能手。他有《七星冈竹枝词》两首,其一:“何处笙歌入夜闻,迎亲都到夕阳曛。笑他大舅回家去,赢得猪肉各半斤。”其二:“催妆恰好及芳辰,戚友齐来送手巾。姐妹轻轻同打阁,莫惊邻舍老安人。”记述了龙门奇特的婚嫁“打阁”习俗。对前辈屈大均写过的赌妇潭,李炽也有竹枝词:“剖竹何年记合流,空潭长对碧山秋。渔翁鼓棹榔鸣急,处士题词韵事留。”“翠筱影摇贤岭月,红梅香送辘滩舟。登临试忆浮沉处,佳句无烦托御沟。”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龙门城内塘唇围人李寿田膺选拔贡生,后辞别仕途醉心杏坛,先后任星冈书院山长、龙门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校长等职,一生栽培桃李,时人称他为“学界之巨子”。李寿田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有《拙园诗稿》一百多首诗歌传世。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到清宣统三年(1911),李寿田在广州西关南强两等小学任国文教员,对当时流行广府的竹枝词就再熟悉不过了。在千百首广州竹枝词或羊城竹枝词中,他自己也有两首《羊城竹枝词》:“春来花埭足勾留,士女如云逐队游。偶向亭亭亭畔过,花间拾得玉搔头。”“尚武精神到女儿,城西风气最为奇。短衣窄袖联群去,打桨中流习水嬉。”他以一个偏远山区的文人姿态,在省城展示不甘落后的面貌,他想说明,在创作了千百年的竹枝词版图中,也有龙门的声音。

李寿田最著名的竹枝词,为《龙门竹枝词》(十首)。在这篇作品中,李寿田将龙门的风俗风物、人情世故信手拈来,雅俗一体。更为难能可贵的,李寿田竹枝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笃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应有的文化姿态。李寿田的其他诗歌,虽然没有以竹枝词冠名,但也写得颇具韵味并接地气。

总的来说,龙门竹枝词虽出自文人之手,但它们来自民间,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所歌咏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故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保存了不少方志学和民俗学资料,印证了前人关于竹枝词以诗存史的论断。

新闻推荐

鹭湖社区“四点半学校”开班上课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徐蔚昕通讯员邱加勇汤梦洁)鹭湖社区首个小区“四点半学校”开班啦!3月28日,鹭湖社区富士嘉园小区“四点...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竹枝词中的龙门风情 □侯县军)


 
频道推荐
  • 山海嵌玉带 人在画中游 编织绿色生态网,盐田区已建成绿道257公里
  • 聚龙山公园开展“垃圾不落地”宣传活动
  • “龙聚坪山”系列政策加速聚集创新人才,去年引进各类人才增近四成 力争本科以上人才住房“应保尽保”
  • 福田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 百名博士游福田
  • 深圳医保窗口服务将进驻各区和街道 5月1日起,首批20个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可办理医保业务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