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法院执行在行动之盐田法院
2014年12月18日,盐田区人民法院对一宗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作出判决,判令被告冯某华向原告黄某澄偿还本金682500元及利息,支付律师费10000元等。判决生效后,因冯某华未及时履行义务,黄某澄向盐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然而案件由于名下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且其行踪下落不明,依法中止了执行程序。4年后,冯某华终于再次浮出水面,盐田法院以其多重身份信息作为切入点,层层深挖,将“老赖”绳之以法。
被执行人失踪,案件悬而未执
2018年8月27日,去向不明近4年之久的被执行人冯某华终于再次出现。申请执行人向盐田法院提供了冯某华疑似具有多重身份的信息(在内地的另一个身份为俞某华以及在香港的另一个身份信息),并附上了身份证上的疑似照片,请求盐田法院向公安机关调查核实身份信息。
为了确保案件的执行,盐田法院根据现有线索,按照申请执行人提供的香港身份证号码,分赴深圳、惠州、河源三地,查询现有三个身份的出入境信息和户籍登记信息,并最终核实出其准确的香港居民身份证号码,该号码指引显示冯某华已更名为“何某宇”,并经常出入香港。
掌握到这一条重要信息后,执行人员又立即前往冯某华的户籍所在地惠州市,通过惠州市公安局查询到冯某华的具体户籍信息。运用人像识别系统将冯某华与何某宇的照片进行交叉比对,结果显示相似率为98%。
与此同时,盐田法院还前往惠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俞某华、冯某华名下的房产信息,结果查询到俞某华名下的一处可供执行房产。
边控措施发挥奇效“老赖”落网
经过仔细求证后,执行法官确认何某宇就是本案的被执行人冯某华,遂决定对其进行边控。2018年12月10日,执行法官接到了从罗湖边检打来的电话,工作人员称何某宇准备过关时被暂扣,且在她身上搜索到了另外一个身份证。执行人员赶到后发现,何某宇随身携带的机动车驾驶证显示的名字正是冯某华。
在对冯某华的调查过程中,她承认了双重身份的情况,即何某宇冯某华是其本人,但拒绝承认自己就是俞某华。为了再次核实其身份信息,执行人员又一次前往惠州、河源,调取相关信息。通过相关部门获取了冯某华与俞某华的照片比对结果,结果显示相似度为96.93%。
在15天的司法拘留期限即将届满之前,盐田法院执行人员前往盐田拘留所提审冯某华,然而在证据面前,其仍拒绝承认其就是俞某华本人。随后,惠城区法院前往拘留所,拘传被执行人冯某华,将其带回惠城区法院继续询问。
最终,在两地法院执行力度的共同震慑下,被执行人冯某华终于承认了其与俞某华实为同一人的事实。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执行过程中。
执行法官说
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关键事实
本案的执行法官、盐田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贾克表示,这是一宗利用多重身份、虚假身份躲避债务、逃避执行的典型案例。案件目前成功推动,可以给执行人员提供诸多有益的思考。首先是对于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信息,作为执行人员应该有足够的敏感性,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关键事实,同时应增强判断识别能力,及时调查核实相关线索信息。正是以申请执行人提供的冯某华多重身份信息作为切入点,最终将“老赖”揪了出来。其次,“边控”对于查找失信被执行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实效的措施。对于具有出入境记录且出入境较频繁的“老赖”,采取“边控”措施往往会收获奇效。
“作为被执行人,要时刻敬畏法律,而不是心存侥幸,想方设法来逃避生效判决的执行。本案中的冯某华费尽心机,企图用多重身份逃避执行,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她也没能侥幸逃脱。”贾克说,“而她的种种行为也涉嫌触犯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待她的,将有可能是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
统筹:南都记者徐全盛
采写:南都记者程昆
新闻推荐
特殊行业电动三轮车昨起执行过渡期管理方案两年内全市禁行电动三轮车
两年内全市将禁行电动三轮车。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周伟良)昨日起,深圳交警对快递、环卫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