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研讨会现场。
深圳市艺术与科学协会会员合影留念。
晶报记者 张颖 /文 学校供图
人工智能给艺术创作带来哪些影响?未来艺术家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3月29日,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办的“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拉开序幕,为期3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余位艺术与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
活动期间,深圳市艺术与科学协会宣告成立,推选出旅德女中音歌唱家、南科大艺术中心主任毕宝仪担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艺术中心组织嘉宾参观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互联网+中华文明”展览,并开展三场分论坛,发表共10场主题学术报告。
头脑风暴:
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未来
3月29日专家齐聚讨论“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未来”。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小舟作了《未来艺术创新、人工智能与数学》的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深刻地改变艺术的硬件和软件。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Beate Reifenscheid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对艺术和博物馆的影响》的报告。国家特聘专家,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叶涛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新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的报告,他表示,每次技术上的进步就带来艺术上的一次新可能性。
音乐魔力:
音乐对医学与科学都有积极作用
今天你唱歌了吗?音乐对身体有着奇妙作用!3月30日会议就“音乐与医学交叉”话题展开讨论。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韩丽艳介绍了艺术嗓音学。上海复旦大学耳鼻喉科医院长江学者蒋家琪在报告《歌唱与健康》中介绍了音乐的娱乐作用、运动功能、治疗功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助理研究员张晓颖作了题为《音乐治疗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报告。
3月30日下午的会议讨论了“音乐教育为培养科学家助力”的话题。“在音乐的启发下,人们可以一种更加美的方式,去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和声音。”德国著名体态律动家、音乐教育家Marianne steffen-wittek作了题为《体态律动原本性音乐教学对非艺术类大学生的意义》的报告。著名作曲家努斯来提·瓦吉丁作了题为《面向综合类大学学生的艺术教育》的报告。邹元江作了题为《非言语意识与音乐天性》的报告,介绍了人的音乐天性与非言语意识的关系。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大学或综合类大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再一次凸显。”在会议中,毕宝仪作了《打开学科的藩篱: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以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为例》的报告。据她介绍,南科大艺术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探索出一条“全方位艺术通识课程教育+高水平艺术团及品牌校园艺术文化+特色艺术研究”的发展模式。她表示:“南科大承载了国家高校改革的重任,艺术中心有责任与义务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有特色的理工科大学艺术学科建设之路。”
科技魅影:
以现代手法展现古老文明
本次活动还安排了参观“互联网+中华文明”展览环节,该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会“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的主要部分——叠加型虚拟幻影成像装置。装置采用分层影像同步叠加的方式,以汉代长信宫灯、唐代《簪花仕女图》、南宋蹴鞠纹铜镜等文物为素材,演绎了传统文化的服饰之秀、舞乐之美、体育之乐等主题,达到了立体全息的展示效果,以数字化的方式重现了我国敦煌壁画等文化遗产。
3月31日上午,德国著名体态律动家、音乐教育家Marianne steffen-wittek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体态律动工作坊活动,让大家感受到节奏的魅力。
新闻推荐
4月1日上午,年近七旬却精神抖擞的幸运彩民陈老伯走进深圳福彩兑奖大厅,身后还跟着一群“保镖”。原来,这是双色球游戏第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