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的横空出世,让深圳有了自己的“科技节”。如今,历经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成为了高交会的新主角。(资料图片)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荔枝节,原本是深圳这个城市的一个知名节日,如今只存在老一辈深圳人的记忆中,替换它的,是今天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1999年10月,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成为继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交易盛会。从此,中国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有了一个卓有成效的转化平台。
1999年,时任深圳市市长的李子彬,这一年格外忙碌。整整三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李子彬这一年的行程。笔记本中红色横线是老人当年标注的重点,它们几乎都与高交会有关。
据李子彬回忆,1998年4月27日,深圳市的主要领导带队到大连学习考察,恰逢大连正在搞“国际服装节”。深圳的城市节日是什么?答案让这个城市的管理者们很尴尬,发展了近20年的经济特区,其实只有一个荔枝节。
就在大连考察的总结会上,深圳市主要领导提出,延续科技创新的改革之路,经济特区要办一个“科技节”,搭建自己的科技舞台。而且时不我待,1999年就要举办。
李连和是当时深圳市的科技局局长,筹办科技节的具体任务,落到了他的头上。李连和说,听到市政府这个决定感到很为难,压力非常大,当时深圳连一个像样的展览馆都没有,办高交会一切需要从零开始。
随后,李连和率队找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也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深圳市政府最终决定,临时建一个大型场馆,专门用来举办高交会。
短短6个月的时间,高交会场馆拔地而起。直到2006年,这座临时展馆才被拆除,4年过去后,这片土地上建起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新大楼,但那个曾在深南大道旁伫立了7年的建筑,李连和每次经过,都会深情地看上一眼。
有了场馆,这还不够,深谙经营之道的特区改革者们,真正要忙碌的,是找到投资技术交易的钱。没有雄厚的资金,光靠科技人员做不成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时任高交会领导小组副组长的李连和,当时已年过五旬,但在筹备高交会的487天里,他坐了上百次飞机,走访了26个国家,资本在哪里,他就去哪里。
首届高交会于1999年10月5日-10日在新建成的高交会展览中心举行。在开幕式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出席并宣布“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首届交易会宣布闭幕的那一刻,李连和的双眼湿润了,深圳第一届高交会取得了空前成功。
也正是在这一届的高交会上,处境艰难的马化腾抱着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了所有展台,极力推销腾讯,最终引起了全球最大信息技术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与盈科数码的重视,拿到了腾讯发展史上第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借助高交会的舞台,小企鹅终于活了下来,并振翅腾飞开创辉煌的未来。
新闻推荐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探索公益场景革命让关爱行动融入市民生活
深圳晚报讯(记者徐斌)启动12大类50多个关爱项目,探索公益领域的场景革命,推出八大赋能计划……4月11日下午,深圳市关爱行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