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会现场,芦国信先生准备吹蜡烛。
晶报记者 王卓芬 通讯员 林隆杰/文、图
芦国信老先生今年76岁了,退休前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工程师。2002年4月11日,他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是深圳首例肝移植患者。他认为4月11日是自己的重生日,于是术后以这一天为生日。2019年11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移植俱乐部为其举办了肝移植术后17周年生日会。据介绍,芦先生目前是深圳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幸运者。
“感谢你们让他多活了十几年”
4月11日早上8点多,芦国信先生携太太一起出席在市人民医院举办的生日会。芦太太一到现场,便迫不及待地向深圳市人民医院领导与医生表达了感谢:“感谢你们让他多活了十几年!”
芦国信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一侧听力不太好,有时候需要太太在他耳边重复别人的讲话。据介绍,芦国信先生早年是乙肝患者,2002年4月初在市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肝硬化,第一次肝移植手术后康复效果不太好,2004年8月又在市人民医院接受了第二次肝移植,此后肝功能一直保持良好状态。术后几个月,芦先生便可出门旅游。他还是社区的活跃分子,是所在长城社区的老年协会会长,经常带着一两百号老人唱歌跳舞。
据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鲍世韵介绍,芦先生是深圳市第一例肝移植患者,术后与科室保持紧密联系,形成了亲人般的关系。老先生状态极好,与科室医护人员搞活动“K歌”,有时可唱到深夜,精力比年轻人还好。
最近两年,芦先生虽然肝功能保持良好,但肾功能出现了问题,需要透析,渐渐不再出门旅游,减少活动。
推动抗排异药纳入社保
芦国信先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有众多的微信群,其中有几个与器官移植有关,其中包括“益友群”、“移植患者俱乐部”等。他边滑动手机屏幕边向记者介绍,“益友群“,是指这一群人受益于器官移植,受益于捐献器官的人。
“移植患者俱乐部”是芦国信在2002年第一次移植手术后成立的。他把移植患者聚拢到一起,用自己与病魔斗争的经验去鼓舞其他人。据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红介绍,芦先生接受第二次移植手术时,骨瘦如柴,身体状况不佳,但当王建红前往探望时,芦先生举起手臂,向王建红做出了“加油”的手势,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后来果然创造了生存奇迹。
术后,芦国信先生还推动了抗排异药普乐可复纳入社保,为患者减轻负担。“当时抗排异药很贵,一片药50元,有的患者一天要吃6-8片,那就是一天三四百元的费用。但患者当中生活拮据的有很多,有的是靠开出租车为生的,哪有那么多钱?于是我们找人大代表、找相关部门,最后使抗排异药纳入了医保。“芦国信回忆道。
在活动中,记者了解到,深圳市人民医院1992年完成深圳市首例肾移植手术,是深圳市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先行者,在2008年之前已开展了肾脏移植手术127例,肝脏移植25例,心脏移植1例,肺移植1例,其中肾脏移植的5年存活率达65%。最近,该院重新启动器官移植手术,加入器官获取组(opo)。2019年2月,该院成功实施了体外肺膜支持下同种异体肺移植。
新闻推荐
中国外汇管理改革开放暨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40周年专题报道 四十年砥砺创新 深圳农行人与外汇改革共成长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汇管理乘风起航,砥砺创新,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从外汇留成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从汇率双轨制到有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