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或者某些学生出现行为偏差,往往是因为其同理心不足,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情感,从而造成相互伤害,或者自我伤害。唤醒学生的同理心,能培养学生善良、豁达的品质,有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发展。
情景再现
打完架就清醒了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打”似乎是小锐与人交往的常用手段。小锐身材高大,调皮好动,喜欢对同桌“动手动脚”,同桌不堪其扰,家长投诉也不断。这次,小锐竟然越班,招惹到了隔壁班的小荣。
这学期两人都选报了学校的国际象棋社团,并成为同桌。棋盘上两人“杀气腾腾”,私下关系也是暗流涌动。有一天课间休息时,尖利的哭声从走廊传进办公室,瘦小的小荣惊慌地哭叫着直奔我办公桌前。他脸上有两条抓痕,鲜血慢慢渗出来,一块皮被掀起,像揭开的盖子。我心里一紧,赶忙送他去医务室。
据小荣的哭诉,我了解到这是小锐的“手笔”,立马找来小锐和几位同学了解情况。原来小锐在围棋课上写语文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反复叨扰小荣,让他解答,小荣没有理会。于是,小锐很生气,拿起铅笔就戳了小荣的手,小荣愤而反抗。结果导致小锐动作更激烈,他粗壮的手臂迅速往小荣脸上一挠,一来一回,“血案”就发生了。小锐看到小荣的脸,有些惊慌失措,但他急促地解释着,还指责对方的错误。
遇到问题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这是孩子常见的思维。我就课堂上应该做什么和遇到问题有哪些解决办法这两个问题与小锐讨论,试图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校医室里,消毒水味道让人清醒,校医在清理小荣的伤口,棉签用了一根又一根,蘸了消毒水的棉球一碰到伤口,小荣就疼得直叫嚷,眼泪簌簌落下。小锐低着头,两手来回搓着衣脚,不敢看我,双脚绷直,动也不敢动一下,他似乎认识到了错误。我感受到了他的紧张和不安,他也还是个孩子,我拉着他的手,拍拍他。我想,也许换位思考可以让他感同身受。
“如果是你受伤,会不会很痛?”他点了点头。“老师知道,你把同桌弄伤了,心里也一定不好过!”他抬起头看着我,他眼睛里有了泪花。“那以后要好好和同学相处,遇到事情要先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几天小荣就交给你照顾,你要多关心他,多帮助他!”
伤口较深,校医再三嘱咐:伤口不要碰到水,也不要用手摸,每天到校医室上药。小锐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离开的时候两手还搀扶着小荣的胳膊,慢慢地向教室走去。午后的阳光还没从走廊上退去,关心的话语沿着光束传来:“对不起!”“还疼吗?”“小心点”……
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办公室,一张对折的白纸躺在桌上,上面字迹工整地写着“于老师收”。打开纸条,我读到了小锐写来的道歉信,他说他真的感受到了小荣的痛苦,也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小锐的语言写得幼稚,但幼稚里有一份真诚,愿他以此为始,渐渐学会换位思考。
分析解答
同理心表达是人际互动的润滑剂
□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朱晓慧
校园中有孩子们灿烂无邪的笑脸,也常有孩子们的泪眼婆娑的哭脸。特别是在小学低年段,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时常闹出各种纠纷,于是课间最热闹的地方恐怕要数老师的办公室了。各种表情的脸、各种投诉的声音如同一部部情景剧,每天轮番上演。面对这样的状况,老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调停纠纷,学生的问题可能还会反复,所以教师要帮孩子完成自我成长,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案例中教师的处理就很有智慧和策略,在她的引导下,渐渐唤起了学生的同理心。
耐心倾听,帮助孩子梳理内在世界。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但规则意识还未很好地建立,遇事无法控制自我的情绪,面对矛盾没有良好的处理方法。教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师生间搭建顺畅的沟通桥梁,为唤起学生的同理心做好铺垫。案例中的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故”,没有立即批评指责、叫家长,而是选择了倾听。小锐在讲述事件经过时即便带着强烈的推卸责任的情绪,老师也静静地听着,因为这也是他对事件的回溯和整理,这其实也是一次自我反省的过程。他之所以推卸,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错了。
情境中体验,真实感受他人。在情境中的体验能唤醒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使人同频感受他人的痛苦,从而让同理心觉醒。教师把小锐也带到医务室,这个举措非常有效,小荣的痛苦刺激了他,如果说之前他还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那么当他看见治疗的情境时,小锐会明白所有的借口都不是借口,疼痛那么真实地存在,自己好像也感觉到了疼痛。这种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果,这就是同理心的力量。
引导同理心表达,强化自我教育。同理心的表达非常重要,我们的感受常常要依靠某种形式传递给对方,这样同理心才会成为人际互动中的润滑剂。但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即便感同身受,完全理解了,也往往不知所措,这就需要老师智慧地引导。老师让小锐每天带小荣去换药,这个举措不仅能让他在情境中体验,也让他在助人中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歉意,强化了自我教育。可见,尽管是一件坏事,但只要处理得当,反而能成为一个教育契机。
总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会有无尽的困惑与矛盾,需要教师不断去疏导。唤起孩子的同理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减轻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理性客观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同理心这一温柔的力量将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无惧未来的风雨。
策略引导
善用谈话艺术启发同理心体验
□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孙安懿
教师以身示范,以同理心理解接纳学生。一个教师带出的班级往往有教师个人的风格,这一现象正是源自同理心的作用。孩子天生有体察和模仿他人的能力,教师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如果能以同理心理解、接纳学生,学生也会深受影响。当学生有情绪时,教师不否定、不评判,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并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理解,然后再予以引导,这样会给学生安全感,营造同理心具足的班集体氛围。例如,当学生淘气时,教师不用生气、呵斥来表达情绪,而是告诉学生:“你们的行为让我很生气,也很伤心。”这种不带评判地表达感受,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引起了他人的不良情绪,坚持用这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就能培养学生反省、体察他人情绪的意识。
引导自我觉察,启发同理心体验。同理心是情绪与情感的体验,如果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学生就会对感受保持觉知,从而培养感受他人的同理心体验。如果一个孩子有被人欺负的经历,下次他欺负别人时,老师可以问他:“上次别人欺负你时,你是什么感受?”人在冲动的时候,往往听不进道理,心里产生的也是对抗情绪。但是体验不同,所以无需老师再说教,这个问题就能唤醒孩子的内心体验,因同理心而滋生的体验能促进孩子的自省,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褒扬身边的典范,强化同理心的认识。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极具同理心的孩子,他们特别能为他人着想。教师一旦发现这样的学生就要大加赞赏,点出学生的可贵之处并追问其他学生:“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探索他人的想法时,学生会把自己代入对方的境地,这样就能同频感受,更好地体会那一份善意。每个孩子都有求好向上之心,教师对同理心行为的褒奖就是给所有孩子指出了发展的方向。
创设氛围,培养表达同理心的习惯。在唤醒学生同理心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体验转化为行为。很多孩子往往羞于语言表达或者肢体表达,为此,可以创设氛围给学生的同理心表达创造机会。比如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项目,以配合的姿态来表达同理心。一旦学生体验到被接纳、被懂得,被重视,就会享受这样的相处,渐渐养成表达的习惯。
孔子倡导“仁”,孟子认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和“恻隐之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理心,现代脑科学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细胞的存在,确认了同理心与生俱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打开内心原本就有的那份“仁爱”,在生活中选择善良,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人。
延伸
小游戏让学生懂换位思考
用手搭“人”
教师请所有学生用自己的手搭出一个“人”字,并举起来给老师看。一般学生都会按照自己的观察角度去摆,那么自己看到的是“人”,而老师看到的则是“入”。但有的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教师的观察角度,从而摆出教师能看到的“人”字。
猜心情
将学生两两分组,面对面坐下。请其中一人写下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由另外一名学生辨识他的情绪,如愤怒、伤心、快乐、紧张或烦躁。写下事情的同学再叙述现在的感受,如“我很开心”,另一人猜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每个人必须获得对方3个肯定的回答才算过关,然后再交换角色。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谈参与活动的感受。
喂水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接水喂另一人喝,全程不允许交流。这个游戏主要考察喂水的学生能否在喂水过程中考虑喝水同学的感受,使其舒服地把水喝下。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询问二人各自的感受。通过表达和反思,学生能更好地增强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
(综合)
本版长期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征问、征稿。
若有任何教育教学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或经验与思考,
欢迎投送至962823612@qq.com
近期话题:教师如何做学生个性的引导者?
话题截稿时间:2019年4月19日
新闻推荐
本报讯(侨报融媒记者杜和平通讯员邓建明骆开源)为有效预防和遏制非法营运带来的安全隐患,净化道路通行环境,近来,深圳市行政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