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西安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事件持续发酵。最新几则消息表明,奔驰方面已陷入被动:一是,奔驰方答应先退款再检测,但遭到车主拒绝,车主要求先检测,如果结果证实漏油是销售前的问题,则将要求“假一赔三”;二是,针对车主提出的被迫交纳1.5万元金融服务费且没有发票的问题,陕西省税务部门已介入调查;三是,事件成为热点后,深圳、郑州先后有奔驰车主也反映了车辆出故障而存在维权难的情况,受到舆论重视。
归结起来,事件所揭示的问题,就是女车主所说的“消费者维权凭什么这么难”。显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维权难。比如,业内人士所说的购车贷款“金融服务费”,“旧车当作新车卖”,都属于行业潜规则。这应当也是维权难的重要原因。此类潜规则,当然是商家以坑害消费者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作为世界知名品牌,奔驰在中国国内有着较为可观的销量。但是其被投诉量也是颇为可观的。今年3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奔驰被投诉量在国外品牌中排在首位。当然,投诉量大,不等于投诉成功率大。汽车消费维权难,仍是消费者需要面对的现实。
但是商家的算盘不可能永远都会打得那么顺。长生疫苗、视觉中国等事件都表明,利欲膨胀过度,终将付出沉重代价,甚至得不偿失。
在汽车消费纠纷中,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假一赔三”原则,符合“以次充好”特征的汽车产品,商家同样面临此类惩罚性赔偿。我举两个典型的案例:
其一,2017年8月,河南消费者张先生购买了一辆奔驰轿车,没开几天就故障不断。经检测与调查,发现这是一辆从美国进口的事故车辆,经改造后被当作新车销售。张先生历时一年半,奔走于河南、天津,并从中国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馆开具了二手车公证书,最终获得了法院“退一赔三”的裁决——被告除了退还购车款,另外获赔近260万元。
其二,2017年3月,杭州消费者张女士在奔驰4S店购买了一辆奔驰轿车,事后发现这是一辆改装车,无法上牌。经过一年多的艰难维权,车主终于通过法院讨回了公道——获赔近270万元。
不难想象,张先生与张女士为了维权所付出的代价。如果不是发现车辆系翻新改装产品,他们也有可能像大多数消费者一样,最终选择打退堂鼓,而不会走上诉讼之路。现实中,通过“砸车表演”、“哭诉撒泼”的手段维权,毕竟是少数。奔驰汽车能够成为全球百年品牌,显然并不是耍赖耍出来的,也不是消费者闹出来的。此类纠纷在我们媒体上频现,值得深思。如新华网在评论中所指出的:类似的汽车市场销售乱象如何杜绝?期待有关部门还公众一个清朗的市场!
◎椿桦 本报评论员
新闻推荐
近日,关于广州地铁限客的话题在网上持续发酵。有乘客表示,不是很理解广州地铁车站执行客流控制,认为浪费了乘客的时间。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