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式如(深圳实验学校创校校长)
让教育从考试和分数中走出来
1984年,41岁的金式如放弃了上海重点中学副校长的稳定生活,决定南下来深圳闯荡。1985年,金式如筹建创办深圳实验学校。32年的时间,他参与并见证了深圳的变化,他带领着深圳实验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成为了全国知名教育品牌。
2017年9月9日,金式如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离世,享年75岁。9月15日,600余名深圳实验学校校友、部分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到深圳市殡仪馆送别金式如。
作为深圳基础教育改革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金式如确立并坚持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的健全人格教育”这一核心办学理念,为深圳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从不足6平方米房间起步,开创深圳名校
1984年,生于上海的金式如已过不惑之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毕业后分配在上海重点中学教书,他的前半生是属于上海的。但是在深圳蛇口那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感召下,在听到不断有人南下深圳的消息里,他毅然放弃副校长的职位,来到深圳。
他曾回忆过这段经历,在广州转车时感觉仿佛到了另一片天地,“说话也听不懂,随处可见的霓虹灯显示着无尽的繁华。”到深圳那天,金式如从火车站走路到教育局报到。路上口渴了,在路边买了一支罐装水,一罐要7毛钱,上海才1毛钱,金式如感叹道,深圳的东西好贵。
彼时的深圳正值大刀阔斧改革的火热岁月,大量人口涌入也让深圳教育捉襟见肘。仅1984年一年,深圳就新建了10所中学。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金式如来深不足一年,就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负责筹建“深圳实验学校”。
距离开学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从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筹备办公室开始,校舍基建、学校架构、办学设想、人员聘用、招生宣传……建校初期,深圳实验学校面临着种种困难。
当年9月,深圳实验学校借用深圳园西小学校舍举行开学典礼。1986年,小学部建成。1987年中学部建成,1988年,幼儿部建成,形成“一校三部”格局。
1988年,深圳实验学校第一批高中生毕业时,升学率名列深圳第二。199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6%,名列深圳第一。直到如今,深圳实验学校都是深圳最好的学校之一。
从诞生之初,深圳实验学校就开始了改革实验探索,其中一个就体现在课程设置上。1988年起,金式如在学校逐步开设了科技制作课、形体课、陶艺课等。
建校之初就为学生买天文望远镜
早在1985年建校之初,正值60年一遇的哈雷彗星回归,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金式如依旧选择掏出一笔钱,购买了一台110牛顿望远镜。“我们认为认识天文活动对学生科学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也令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颇为受益。”
2001年6月21日的非洲日全食是21世纪初的第一个日全食,金式如组织学生赴非洲观测。经过多次辗转,他们在津巴布韦拍摄到了非常精彩的照片。恰逢北京申奥成功,《天文爱好者》杂志就选取了他们拍摄的日全食照片,组成奥运五环的形象。
“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健全发展的人,和现代化相适应的真正健全的人。”1987年12月,金式如在《深圳实验学校整体改革计划纲要》中就指明了,深圳实验学校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开展健全的人格教育。
如果说,开展健全人格教育是金式如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爱国教育就是他健全人格教育的基石。事实上,深圳实验学校是深圳市最早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之一。
在访谈中,金式如认为,素质教育首先要实现人的社会化,要接受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会生存的技能,还要知道融入社会需要的一些行为规范。
让最优秀的人成为老师
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环境并没有彻底改变。金式如认为,社会浮躁、家长盲目、学校功利是三大症结。所以,他认为,应该“让整个教育从考试和分数的迷途中走出来,真正把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口素质视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对此,金式如呼吁,把最优秀人才吸引到学校去当老师。“有些国家做得非常聪明,让最优秀的人教小学。因为小学生就像是一根苗,品性一定要从小培养好,如果小学做不到,大了就不好办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日常滋养,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日常滋养少不了两样东西:谈话和阅读。“一个民族阅读的水平反映了民族精神发育的水平,一个国家的阅读水平和国家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整理:何雪峰
陈难先(深圳育才学校创校校长)
培养与城市气质相匹配的学生
27岁与教育结缘,40岁来到深圳,退休16年,直到今天,他的生活依然与教育息息相关,他是深圳教育奠基人之一——陈难先。
1979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创办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相继涌到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他们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要上学的孩子。也因此,工业区子弟学校——育才学校应运而生,陈难先成为育才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先后创办育才中学、育才二中、育才一小、育才二小四所学校,陈难先为后来的广东省第一个教育集团——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他为学生引进全市最早的牛津版英语教材,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书画展览会等特色活动,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育才学校的起步与发展,对今天的教育依然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如今,76岁的陈难先,满头白发,依然与教育产生温暖的连接,回顾过去几十年,深圳教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非昔比,深圳校园漂亮得不得了”
陈难先工作前,从未想过会从事教育行业,也未曾想过当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切都像“意外”。
起初他在工业区的培训中心教书,1983年初,工业区要组建子弟学校,找到陈难先,请他出任校长。
一开始陈难先拒绝了,“别说校长,连教导主任都没做过,我不敢贸然接下这个任务。”但那时候,陈难先是工业区为数不多在中学、大学都有任教经验的教师,人事部干部一次次拜访他,前后去了七八次,陈难先终于接下了这个重担。
“一个人不要好高骛远,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既然当了校长就要做好。”此后,他一边当校长,一边学习与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他在担任校长前,考虑到自身没有当校长经验还常看教育相关的书籍、报纸来弥补。
1983年,深圳交通相对不发达,文化底蕴也不深厚。要买些教学用品,蛇口没有就跑去南头,南头没有就要跑到广州,很多东西确实要在广州才能买到。同样波折的还有那条通往育才一小的路,学校开办之初,陈难先从住的地方去学校,遇上下雨天,便全是积满水的坑洼道路。“骑自行车想着要冲过去,结果还是倒在坑洼处。”陈难先说。
在陈难先的记忆里,以前南山区创建的学校与山区里的学校没有什么差别。“几间旧屋子,三四位老师,在蛇口边上的大铲岛上,仅一所小学,且只有一、二两个年级。”
对比如今的深圳校园,陈难先曾赞叹:“漂亮得不得了!”1983年的育才不仅是深圳最好的3所学校之一,也是深圳最漂亮的中学,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花季·雨季》小说和电影都在这所学校诞生。
“深圳变特区,但教育不是”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毗邻香港的深圳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文化,后来陈难先在创办育才学校的过程中使用香港原版教材。
“当时的深圳一夜之间变特区,但教育不是。”在陈难先看来,办学校,尤其是办特区的中小学,一定要让学校跟得上城市的发展速度,要培养出与城市相匹配的人。“要让孩子的眼界、视野、思维能力各方面都紧跟社会的发展。”
深圳与香港仅一水之隔,许多先进的信息正是从香港传到了深圳。“要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让他们了解世界的情况。”于是,陈难先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为育才的学生引进了全市最早的牛津版英语教材——《Englishfortoday》,这套教材是当时香港学生使用的。除了先进的教材,他也看好电脑,主动为学生开电脑课,育才中学没有电脑就去跟培训中心借。
除了开设形体、心理等课程外,育才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书画展览会。学校也拥有自己的芭蕾舞队、交响乐团,甚至有育才芭蕾舞团的小姑娘,长大之后在德国成为了专业芭蕾舞演员。
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不仅是育才的学校,深圳各所中小学如雨后春笋,纷纷发芽生长,而今,特色课堂也呈百花齐放之态。“不管是兴趣课程,还是课堂教育,关键是整体的育人能力。”陈难先希望学校带给孩子一个非常科学、合理,具综合性的“包裹”,同时还要在“包”里装进“创造性思维”与“动手能力”。
“如今,经济条件变得更加好了,校长可以集中精力搞教育教学,深圳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陈难先担任深圳市学习困难关爱协会的荣誉会长,为“学习困难孩子”贡献力量。
即便不当校长十余年,陈难先也未曾放下教育。退休后去世界各国游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去当地的大学看看。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只要走过的地方,陈难先拐弯也要去看,还被身边的朋友称为“教育游”。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生只做了教育这一件事!”
整理:唐小艳
禹明(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
教育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育人
在深圳南山大新站旁的一间咖啡馆,记者约访到了禹明。他头发半白,衬衫穿得一板一眼,走路和说话都很轻。
1992年,42岁的禹明来到深圳,当时南山刚刚建区两年。“20多年前,我们坐的这个地方是一片海滩,整个南山到处可见一片片菜地、鱼塘和伸向远方的海滩。”禹明说,他比较完整地经历了南山教育从农村教育到现代化教育的过程,见证了南山教育的崛起。
事实上,作为原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创校校长,禹明是深圳南山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之一。
“在深圳南山,通过课程改革,通过创办南山二外,我实践了许多想法,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的乐趣,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禹明说,自己庆幸在不惑之年来到了深圳,在这片充满奇迹的土地上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跨过池塘与田野,学生骑小摩托载我去海边”
在来深圳之前,禹明是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湖南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当时他在英语教学领域已经颇有名气,翻开那个时代的各种英语教学刊物,几乎都能看到“湖南禹明”四个字。
“刚来深圳时,心理落差很大。报到那天下着小雨,教育局被鱼塘、菜地和野草丛生的山头围着,路上满是泥泞。”禹明说,教育局没有宿舍,只能借住在南头中学校内的一栋小黄楼里,90岁的奶奶和禹明一家三口挤在12平方米的房间。“老家有些想调入深圳的老师来我家一看,便打道回府了。”
调入深圳后,禹明成为南山区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同时在南头中学兼教初二英语。“这里的学生多是当地村民、渔民的子弟,对英语不怎么关注。”他说,当时班级46个学生,有16个被认为是“差生”,但是他却格外关注“差生”。
有一次,班长和这些“差生”一起去蛇口海边开party,只邀请了禹明和另一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一个男孩子骑着小摩托载着我,穿过一片片田野,飞奔到海边。”尽管当时他心里很害怕,但却表现得镇定自若,因为他知道这是孩子们对他的信任。
曾经有一位“差生”的英语单元测试得分经常是个位数。“他家是开油漆店的,要从香港进货,说明书都是英文。我就问他,你连英文都不认识,怎么卖油漆?”禹明说,后来他考过一次38分,被表扬了两次,多年后再次见面,他向禹明鞠躬90度,说,“谢谢你,老师。”“差生”们都会记住老师的表扬,表扬对他们的鼓励作用远超想象。
“从农村教育到现代化教育,南山从一开始就走对了路”
1990年,南山建区,彼时的南山教育还处于农村教育的阶段。但到1998年底,南山区却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区的初评。
为何南山教育能有如此突飞猛进的成就?禹明说,“南山最初便有一群优秀的教育领导者,他们有远见、不排外、敢创新,在建区伊始就为南山教育的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校长和教师。”
他回忆道,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山教育“一无所有”时,南山区教育局就制定了《南山教育工程》,提出要在世纪末成为全国教育的先进地区。“虽然我亲身参与其中,但一直不敢相信能实现这个目标。”
教育发展永远也离不开优秀的教育人,深圳又是一个广纳贤才的城市。“当时南山教育局全国到处招人,为了调一个全国优秀班主任,教育局长甚至会半夜翻墙进宿舍大院去找对方谈。”1991年至1994年,南山区招调的那一批人至今影响着南山。禹明举例说,现在的南山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根平,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目标,有了人,还要能抓住机遇。2001年,国家正式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从1997年开始酝酿,南山区则在1998年开始悄然尝试。其中海湾小学已经在进行课程整合、弹性课时制、校本课程开发等实验。
禹明说,南山课改从一开始就选准了综合课程为突破口,从以“教材先着陆、教法后推进”为策略,先让老师们对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把握基本到位,再逐步推进其他工作。
2001年,南山代表深圳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当时,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全国只有38家,广东省只有深圳南山一家。当年11月,全国课改试验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南山召开。2002年9月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南山成为重点考察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近5000人。
“一步一步走下来,脚印很清晰。”禹明说,深圳建市40年,南山建区近30年,教育有令人侧目的成就,既归功于一代代教育领导人的努力进取,也得益于一批批高素质校长与教师加盟深圳教育。
“让深圳教育有更多的代表作”
禹明说起自己的南山教育的这27年,是一切从头开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深圳给了他更宽广的平台,使他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在深圳南山成为国家级课改试验区后,禹明有机会常和教育部的官员、国家层面的专家在一起,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基础教育的走向。
南山课程改革是一个难得的实践平台,禹明在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任职期间,特别是创办了深圳市第一个教科中心附属学校南山二外后,将自己的许多教育理念落地,譬如准包班、课程整合、九年一贯的衔接等。
对于深圳目前的基础教育,禹明认为,深圳的基础教育正在努力实现优质均衡。深圳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英语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深圳的基础教育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去适应它、改变它。”禹明虽然退休了,但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的专家和市督学工作室主持人,依然活跃在深圳教育这片沃土上。
面对未来,禹明希望深圳教育能为全国提供富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可以复制的经验,有更多的“代表作”。同时,能培养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本土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何雪峰
曹衍清(深圳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创建者)
期待更多“深圳创造”教育品牌
曹衍清,是深圳教育史甚至中国教育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来深圳前,他创造了大名鼎鼎的“黄冈神话”,帮助无数农家子弟走进名校跃出农门;来深圳后,他创建了广东省第一个公办教育集团,之后又担任深圳第一个市级教育集团总校长,为全国的集团化办学探索提供了深圳思路。
从湖北黄冈中学,到深圳育才集团,再到深圳“四大名校”之一的深圳实验学校,从教40余年,曹衍清将17年的时间放在了深圳。
南下投入沿海地区的教育工作中
2002年,曹衍清悄然南下来到深圳,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他选择育才中学。“难舍的校长情结使然。”曹衍清如此回答。
到深圳之前,曹衍清做了3年教委主任。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做一名校长。“我喜欢和教师、学生打交道,跟他们在一起我觉得充实,从不厌倦。”曹衍清坦言,选择深圳也是有“私心”的,“在内地从事20多年教育工作后有点倦怠,也想对沿海开放地区的教育工作有所体验,想对内地与沿海开放地区的教育做些对比研究。”
正式到育才中学上任之前,曹衍清还曾“暗访”,而让他下定决心的原因是育才中学底蕴深厚的文化,学校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事规则与蛇口工业区一脉相承。曾经有人给他讲过关于育才的故事,每年南山教育系统的统考阅卷时,很多老师都会挤上去跟负责人握手,育才中学的老师们握手时,说道,“祝您新年快乐,不过这次您出卷的题目不好。”曹衍清听完这个故事,感触很深,“可能这种看上去很骄傲清高的个性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不过我很欣赏这种踏实不迎合的独立精神。”
在曹衍清看来,一所学校的核心资源是教师队伍,同时这也是办好一所优质学校的关键。
打造广东省第一个公办教育集团
在曹衍清上任前,蛇口工业区已经有育才中学、育才二中、育才二小,当时在育才一小旁边还有代管分部,即育才三小。基于此种情况,曹衍清看到育才学校的大棋盘格局,寻思要整合这些学校资源,发挥规模效应,让育才的学子们可以连续受到高质量教育,同时,也让老师们在各学校间走课,在这样的考量下,广东省第一个公办教育集团——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横空出世。
“育才教育集团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旨在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我并不认为集团化办学就一定比办一所学校好,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脱离实际,单纯追求规模效应是不可取的。”曹衍清说。最初,很多人建议集团命名为“深圳市南山育才教育集团”,但曹衍清将“南山”改为了“蛇口”,他希望集团继承蛇口精神,以表不忘初心继承创新。
组建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后,育才当年的学生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人,扩大了优质学位,形成了规模效应,缓解了社会需求过多与优质学位不足的矛盾。曹衍清说,“育才组建教育集团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校做大,而是为了把教育做强。”
青春读书课、牌技巧、花卉艺术、影视文学欣赏……除了大众悉知的100多门“课程超市”外,成立教育集团后,曹衍清还在育才学校成立了一家培训中心,不开办文化课教学,针对家长学生们的需求,开办插画、艺术设计、时装设计等课程。“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是曹衍清当时提出的理念。
在南山教育界工作不到5年,2007年1月,曹衍清调任深圳实验学校,接管深圳第一个市级教育集团,担任该集团总校长,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深圳样板添砖加瓦。
深圳领跑综合教育改革
“作为校长,应该用平常心去做教育,要务本务实。”曹衍清说,务本,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在任时还见不着效果,但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有利,校长要有这种长远眼光。务实,就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曹衍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逐步深化、变革的过程。“对学校来说,应该体现在教育行为的不断改变上。我们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同样是在1月,2014年,曹衍清从实验学校退休。回头审视当校长的所有思考,他评价深圳教育是有追求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区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促进教育均衡、百校扶百校、扩大办学规模满足市民需求等方面做得很好,此后,深圳又在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起领跑作用,相信特区教育会有新的更大的成就。”曹衍清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带“深圳创造”印记的教育品牌和故事诞生。
整理:唐小艳
新闻推荐
作为深圳保险业的开拓者,2019年,深圳人保财险成立40周年,与深圳同龄,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