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和分校学生制作鱼灯。
2017年初,百年东和(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以下简称“东和”)随着盐田区整体加入“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成为全国首批新样态实验学校之一。
“新样态学校建设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并轨”,在近日举行的“新时代·新学校·新样态:新样态学校2019学术年会暨盐田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以下简称“发展论坛”)活动上,盐田区教育局局长李志利的这一主张得到广大专家学者认可,东和作为论坛分会场,以项目式学习的鲜活案例为这一“盐田主张”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诠释。
东和坐落在深圳八景之一的中英街内,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在新样态学校建设的实践中,东和构建了“启星课程”,充分结合中英街地域特色文化,实施常规课堂、跨学科无边界课堂、学生社团、小课题研究和探究性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打造出“三变”课堂、社区课堂、社会课堂和两岸三地共课堂组成的东和课堂品牌。其中,创新开展了用版画拓印中英街历史浮雕,项目式学习《探研中英街界碑》、传承非遗文化《探研沙头角鱼灯舞》,趣味“探”魔方等实践课程。
东和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围绕“家国情、身心美、文化韵、创客心、国际范”15字育人目标开展课堂革命,融合创新发展,在促进学生“五星”素养形成的同时走出了百年老校办学发展的新路。
顺应时代呼唤开展项目式学习
4月19日,东和作为发展论坛活动的分会场,圆满举办了主题为“基于文化内生的学校发展”的新样态展示活动,呈现了课堂革命的丰硕成果,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赞赏。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现”。东和校长雷凤晖在分会场活动上介绍说,东和以课程引领相适应,构建了“启星课程”。“启星课程”包括品德与人文、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新、国际理解这五大领域,指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身心美、文化韵、创客心、国际范,东和希望以“启星”课程文化,助孩子成为明日星辰。
“时代呼吁学习方式的变革”,盐田区教科研中心主任李天才在发展论坛中如是说。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东和亮出奇招,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绘画、信息技术、手工制作等多学科进行整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项目式学习,成为盐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其中一个典范。
例如,东和组织六年级学生率先开展基于中英街社区资源的“新样态”活动之《探研中英街界碑》项目式学习(PBL);组织五年级师生将多学科进行整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项目式学习《探研沙头角鱼灯舞》;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的传承进行了探研和创新。结合地域文化,东和在各年级相继开展不同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基于文化内生促进学校发展,开拓办学新篇章。
探研中英街界碑项目学习获邀国际交流
2018年,东和全体六年级师生共同开展基于社区资源的《探研中英街界碑》项目式学习(PBL)。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采访和搜集资料,了解界碑出现的历史原因和界碑有关的历史故事。学校以此引领学生探究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了解中英街界碑历史故事,感受项目式学习中所蕴含的“文化韵”。
借助该学习方式,东和激发学生的“创客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智能学习、发挥创意等方式来了解认识界碑,表达自己心中界碑的样子。在该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收集界碑模型的数据,尝试用3D打印出界碑模型,并用无人机拍摄界碑的摆放位置和路线,做出中英街上界碑的模型,实现了历史文化与创新科技的完美融合。
此外,学生还用舞台表演的方式重现《拔旗挪界》的感人故事,激发爱国之心,升华爱国情感。作为一所有英语特色的学校,东和也鼓励学生用中英文双语为手绘界碑地图作标注,向国际友人介绍界碑、宣传界碑,这都体现着东和一直坚持的育人目标中“家国情”和“国际范”。
去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二届STEM教育&创客教育学术论坛暨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课程设计与教学研讨会上,在来自全国各地210多个项目式学习申报案例中,东和项目式学习《探研中英街界碑》以探研性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效果好的优势被评为“最佳学生项目”一等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7所学校一起被邀请到现场展示。该项目还将应邀于今年6月赴芬兰参加StarT全球项目式学习的交流。
结合非遗文化探研课题脱颖而出
在东和所在的中英街上,沙栏下村至今传承着有三百多年历史沿袭的沙头角鱼灯舞。沙头角鱼灯舞也在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盐田区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基于文化同源这样的天然联系和情感纽带,东和深感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探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沙头角鱼灯舞。本学期,东和五年级学生基于社区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探研沙头角鱼灯舞》将焦点对准沙头角鱼灯舞。
《探研沙头角鱼灯舞》项目式学习包括了实地考察等情景引入阶段及进行鱼灯舞故事新编、掌握鱼灯舞艺术表演方式等,学校希望通过探研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传承民间艺术,提高学生们的艺术文化素养,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韵”。
在与此相关的小课题研究方面,该校六(3)班张斯悦同学主持了《探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沙头角鱼灯舞》的课题研究(市级)。在该课题进行过程中,东和育人目标中的“身心美”得到推进。学生熟练掌握了鱼灯舞的表演方式,还拍摄出视频《沙头角鱼灯舞表演》。在探究鱼灯的过程当中,学生们还根据沙头角鱼灯舞内容进行改编,创作了舞蹈《鱼灯照亮天》和《鱼灯娃娃乐翻天》,在学习中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种大胆尝试、主动探索的品质,是孩子们开展项目式学习过程最珍贵的收获”,五年级数学老师温晋云说。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东和结合中英街地方文化特色及学生发展需求,向深圳市教科院申请并开展了三个学生小课题的研究。
最终,课题《探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沙头角鱼灯舞》顺利结题并最终在深圳市27个中小学生课题评选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课题。
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学生“五星”素养
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到,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在此次发展论坛活动致辞时表示,“新样态”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倡导回归教育本真,不仅是对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更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实践。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东和在盐田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华丽变身,焕发新生。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东和围绕15字育人目标,紧抓新样态学校建设的课程再造环节,推进课程革命,开展项目式学习,走出了具有东和特色的融合创新之路。探索“亮星”课堂文化,首创“有声有色”作业,开设家长课堂,“课前自由谈”,用实际行动践行“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与众不同的星星”,课堂就是把无数星星点亮的“亮星课堂”理念,还在品牌课堂之外,助力英语、体育、版画课程大放异彩,形成了“一品两特”的特色。
在学生培养方面,东和提出的15字育人目标,以“五星东和”办学理想高度和文化特征为共同愿景,引领学校承前启后,创新发展。15字育人目标也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五星”素养,其内涵是希望每个孩子拥有坚定的家国情怀、健康的身体灵魂、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思维品质、开阔的国际视野。基于15字育人目标,近几年来东和不断发力,该校学生也呈现出文明有礼、身心健康、学业优秀、综合素养全面提高,人人“做更好的自己”的良好面貌。
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式学习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方式。近年,东和教师在全国、省市区教学竞赛中屡获大奖,一批优秀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办学业绩也得到各界肯定,2017年,学校被评为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平安校园示范校,2018年,学校获得“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评“深圳市最具创新力学校”。
统筹:伍曼娜图/文:伍曼娜
制版:陈欣尹洁琳刘艳兰
黄永文
新闻推荐
深圳交警在节假日期间加派警力维持交通秩序。在梅沙片区,交警铁骑上路巡逻,力求第一时间处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及交通事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