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作者在岗头社康中心工作中。
郑荣 文/图
2001年4月,与众多的打工者一样,我怀揣梦想,南下打工,进入医院的下属门诊做司药工作。
司药看似轻松,责任重大。医院开业的第一晚上,就遇到三个重病人,一个男孩被机器扎断三根手指,一个女孩吃多了安眠药,还有一个男孩从高铺滚下地把阴茎摔伤。我迅速地发放了急救药品,并迅速完成手工计价收费等。三个病人应付完,天已经鱼肚白。
那时,医生的病历处方,药房计价,收费发票都是手工操作。我的任务是记住药物的价格、剂量、功能、医生处方字迹等,特别是精神类、心血管类药物的剂量与失效期更要注意。如处方有疑问,药师有责任与医生沟通,也可拒绝发药。病人虽不多,身兼数职也会忙得马不停蹄。
当时的观澜只有一个公立医院和医院下属的两个门诊,分别设在岗头村和老街。医院设私简陋,有纸化办公对医护人员来说工作量也较大。
2003年5月,一场席卷全球的SARS铺天盖地而来。门诊因此改为急救中心,被指定为“非典”排查处,主要接诊观澜镇所有的发烧病人。在中心主任黄俊芳的带领下,医护人员采取多项预防措施,顺利完成了隔离和排查疑似“非典”病人的任务。
急救中心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虽然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但大家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医院每月会给职工举办生日晚会。过年时,我与休息的同事一起做年夜饭。家乡的味道消除了同事们疲劳,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008年,急救中心改成岗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作为社康人,首先面临的是思想转变。以前是对病人进行基本诊疗与急救服务。如今是对岗头社区孕妇、老人、儿童进行保健。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对辖区慢病进行管理,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等。岗头社康作为省级社康服务的试点单位,双向转诊试点、社区健康服务运行机制试点、社区适宜技术试点、外来劳务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成为社康工作四大亮点。
身为医生的我担任了儿童保健。医院变为无纸化办公,什么资料都要录入电脑保存,每来一个病人要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档案。儿童保健工作相对轻松,录入电脑要复杂得多。体检不合格(贫血、体弱、营养不良)的儿童要进行健康指导,还要打电话督促他们来复查,更要与护士一起下社区进行计划免疫督查。劳务工流动性大,刚建立好的健康档案有可能变成废档。
医院派来儿科医生做专职儿保后,50岁的我又学习电脑收费。在社康药房工作的人,大多是收费发药一把抓。若遇停电,则要押医保卡和少许钱先看病,电来才结账。如果手脚不麻利,很快会受到病人投诉。
如今,支付宝与微信付款,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若有人去医院就诊,可在网上预约挂号、微信交费、自动打印检查单等。现在的龙华,社康中心遍及各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到千家万户,家庭病床服务深入居民家中,异地就医网上报账非常便捷,退休老人年审也可通过视频操作。完善的医保制度基本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在龙华生活18年,见证了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在龙华这座宜居城市里,交通出行方便,物质生活丰富,跟随女儿定居龙华,我也从一个十足的打工妹变成龙华人。
新闻推荐
晶报讯(记者张丹珣)龙华区昨日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新闻发布会。自工作开展以来,龙华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