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讯(记者罗丹 通讯员 陈晓晖)5月24日-26日,“2019国际眼科论坛”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举行。本次论坛聚集了全球眼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来自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埃及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们,就涉及眼科的人工智能、人工视觉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应用等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
“事实上,大家对人工智能在眼科上的应用并不会陌生。我们常见的近视全飞秒手术就是半智能手术——大部分操作由机器完成,医生只进行监控、辅助。”深圳眼科医院院长汪建涛认为,真正的全人工智能目前还在概念和开发阶段。“可能至少还要5-10年才能真正投入临床使用。”
“现在智能筛查已应用到青光眼、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筛查上。”深圳市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张国明认为,智能筛查系统最大的意义是短时间内完成巨量的数据筛查:“未来,我们可以把智能系统装到社康,患者只需进行简单几个操作,即可完成眼底筛查。系统自行判断,并将需要治疗的患者数据即时反馈至上级医院。这对提前监控、干预我国1亿多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病变意义重大。”
汪建涛表示,人工智能的意义是对医生进行补充和辅助。“比如,一些手术环节,交给机器来做就会更精准。但它不是来代替医生的,患者的病情是复杂且多样的,最终的判断还是要交给医生。”
汪建涛介绍,人工视觉可以帮助盲人感知光和物体。早在十几前,美国就已将人工技术应用于临床一、二期实验。“但一直没有取得特别大的进展,电极接入视网膜后对视网膜带来的永久性伤害,依然是难以攻克的问题。”汪建涛认为,相较于人工智能,人工视觉的临床应用会更困难一些。“致盲病因的不同,对视觉假体的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视神经假体、有的则需要视皮质假体,很复杂。”汪建涛坦言,人工视觉在我国大规模进入临床使用,可能还需要30年。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王宇通讯员陈浩兴)5月24日,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七高”)家长学校成立大会举行。家长学校旨在促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