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女人,各种人生,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八卦岭,一个真实的存在,却自带不可说的虚拟和意味深长。筒子楼,百度里说,又叫赫鲁晓夫楼——可见其舶来之身份及建筑年代之久远——由一条长长的廊子连着许多单元,让这长廊成了生活的舞台。人生的戏,一出出便在深圳八卦岭附近的筒子楼里上演。女人男人和孩子,说到底还是女人,女人的情感女人的日子,甜酸苦辣五味杂陈。没有女人的生活不叫生活,这些个天南地北的女人们聚在一起,扎扎实实的女人帮,一个接着一个,你唱罢来我登场:有人在水深火热里畅快淋漓;有人看透世事仍奋不顾身;有人甘于以青春投入算计的天平中,为了不可知的未来执迷不悟;有人拖家带口为有瓦遮头一日三餐谨小慎微;有人夜夜笙歌挥霍青春;有人脚踏实地,辛勤工作,活得有尊严受尊重……读聂小雨的《筒子楼》(《广州文艺》2017年第9期),看的是女人热火朝天的人间烟火。
深圳,一个几乎是横空出世的城市,本来就是千万人的驿站。筒子楼,便是那些个涌向驿站的流转生命的具体,这里的相逢是深圳式的,承载着你来我往的热闹也是深圳式的,短暂相聚,又各奔前程,了无牵挂。相比起意气风发的大都市,筒子楼里的人生,却如手工拙劣的针脚,不时露出藏也藏不住的底层边缘挣扎的线头。
八卦向来最让女人来电,让女人在瞬间亲密无间。八卦岭的名字值得玩味。而筒子楼里的家长里短,鸡零狗碎,是八卦,也是生活,更是女人平淡日子里的出口与去处。筒子楼里住着家庭主妇,白领,无业游民,同性恋者……而成日闲着的香姐,便“一张矮板凳,坐看回廊上你来我往,形形色色,然后将所见所闻播种机一样撒向我们。赶上秘密之事,大嗓门的香姐突然小小声,又或拉我们进客厅,仔细叙来”。没了香姐的女人帮就如没了走廊的筒子楼,戏也唱不下去了。
庸常的女人生活,归结起来大抵离不了钱和情。钱和情生出万物,筒子楼是世俗的,充满烟火和尘埃的味道,其中不乏算计,将就,小心翼翼,委曲求全,甚至苟且。洞察世情的香姐和做工程的丈夫,精明的小江和卖保险的丈夫;拖家带口的小莉和香港巴士司机;卑微的阿青和她坐吃山空的丈夫;强悍幸福的欣姐和老实巴交的丈夫,贤妻良母小婵和她从未出场的丈夫……
这些左邻右里的人和事,看来各不相关,却又藕断丝连。在那玲珑万物里,玲玲便是其一。二十六七的玲玲跟着六十出头的香港老头,窝在租来的单元里就着肥皂剧和邻居闺蜜大谢过着无所事事的规矩日子。玲玲和香港老头,关于爱情能表述的无多,所谓物质,虽不至于寒碜,跟优渥却毫不沾边。香港老头和香港巴士司机一样,对依附他们的女人来说,不过是米饭班主。一个智力正常四肢健全的姑娘,安于一种无爱的寄生,虽让人难以理解,然玲玲们恰是欣欣向荣里的客观存在。萨冈在短篇小说《灵魂之伤》里,塑造过一对长相漂亮、耽于享乐厌倦工作的瑞典兄妹,哥哥不惜出卖色相寄生贵妇裙下。兄妹俩混迹于文艺圈,把对灵魂的追求看得极其重要。筒子楼里玲玲的选择无关灵魂,她并不审视自身。在中国的大地上,众多的玲玲们自上世纪末从偏远贫穷之地奔赴沿海城市,以身体换取前途未明的衣食无忧,所谓且行且珍重,我好奇但不得而知的是,这些姑娘后来的命运如何?能否像筒子楼里精明的小江一样,见好就收,及时修成正果?
有人把身体放到金钱的天平上等价交换,也有人把爱高举过头颅。在一切可以明码标价的时代,纯粹的爱情则既稀缺且羞涩。“我”葬于筒子楼的两段爱情,在欢腾的大时代里,仅仅因为纯粹,因为一个心字,显得如此金贵,和筒子楼格格不入。
李大姐则无关风月,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李大姐代表了深圳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是自强不息的好大姐。李大姐负责筒子楼保洁工作,有职业操守,有底线,安贫乐道,做人做事让人敬重,像极了赫拉巴尔笔下底层的珍珠。李大姐是筒子楼里的一股清流,日日从甲栋汩汩流向丁栋。
我的碧荔轩和小雨的九雨楼相距不远,平日里和小雨聊天,总是痛快的,话题一到小雨那,总能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筒子楼》的叙述语气,语言的流动速度,完全符合小雨一贯的气质。而当她打开自己,面对文字的时候,又极其节制的,富有分寸,甚至惜墨如金。有次和小雨聊写作,她提到不要低估读者的理解力。正如她在讲述筒子楼里的同性恋女孩,着墨不多,寥寥数语,画公仔不画出肠,留下的空白却让文字充满生长的欲望。
小雨获过广州文艺奖和广东鲁迅文学奖,丰富的情感借助训练有素的叙述技巧表达出来,是她的特点。她爱惜每一个字眼,总是持之以恒地把它们细细打磨,然后准确无误地嵌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这使得她的文字简洁,干净有力,情感更集中,强烈,充满能量感。像描述玲玲的声音,小雨用了“焦脆”这个活色生香的词。至于阿青那又粗又短的脖子,则使用“让她的矮和壮进一步坐稳坐实”这样奇丽的句子。《筒子楼》里有不少类似这样对细部的描写,用这种感受的方式去表达的细部,使得整个叙述异常丰富而明亮。
生活上的熟悉是一种进入,阅读文本,是另一种进入。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应该做的,便是始终如一敞开心扉,只为内心诚实地写作。毫无疑问,小雨便是如此,她了解真正的自己,了解这个世界。她活得通透明白,看尘世,看人心。在文字里,我读到的通和透是彻底的,却又是宽容的。她心悦诚服地接纳,从不纠结命运的给予。她融合到身外的世界,身体力行,奋力投入生活中去,大把大把积攒目力所及的人和事,使它们深入内心,如赫拉巴尔所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再生活,观察人们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参与任何地方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又异常清醒,始终与进入的世界保持恰如其分的疏离,让自己活在一种既在场,又不在场的状态中。就像她在《筒子楼》里说的,“每天上班下班,周末和香姐们东拉西扯,这简单的一切,貌似我的全部,又从来不及我的百分之十。”正是这句话道出了“我”和租客之间形成的奇异关系,也是《筒子楼》最大的特点:租客们自始至终是一个他者,而“我”似乎既置身于他者之中,又置身于事情之外,这种主客体关系使得她一方面融入其中冷静观察,另一方面也通过他者来客观关照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筒子楼里的住客,职业,性情,三观各不同,在浓稠的人间烟火中,各式人等在大时代里的生存,就像一条喧嚣的河流,泥沙俱下,鲜活生动,每个人都不计前嫌地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着生活,投入到生活里去。作为阅读者,我别无二致,试图在文字里收割引起共鸣和心动那部分,我读到的与其说是接地气的物质,爱情,向外或向内求诸一切,不如说是关于人性里的孤独,悲悯,理解与接纳。
小雨一直在思考如何像理解自己那样理解他人,对筒子楼里的人生百态,欢腾与沉淀,香姐,玲玲,欣姐,男朋友……她早已超越理解,以开阔宽广去接纳,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小雨说:“没有庸俗的生活,只有庸俗的自己。”由此,以上解读也是庸俗的,因为它带着我的自作多情。
新闻推荐
深圳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持续打造“深圳蓝”深圳举办青少年环保节激发市民环保热情,守护共同美丽家园
深圳举办青少年环保节激发市民环保热情,守护共同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