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访谈人物:
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 吴德林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凤亮
港中大(深圳)校长 徐扬生
深职院党委书记 陈秋明
“深圳市具有经济发达和地域优势,更重要的是有改革开放的先进理念和敢想敢试的创新文化,并为办学提供非常优越的条件,对高层次人才非常有吸引力,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优异的软硬件条件。”谈及深圳市营商环境,特别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如是说。他的说法得到了深圳诸多高校校长、书记的赞同,他们认为,深圳高校要搭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快车,为深圳的营商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产教高度融合成优势
近日,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在深职院揭牌,这是中国高职院校成立的首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团队。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将他的实验室放在一所高职院校?“除了我们的诚意打动了霍夫曼先生,他也是看中了深圳的产业环境。新材料产业在深圳已形成了非常大的规模和完整的体系。深圳的经济发展活跃,高校的研究成果能与产业紧密对接,同时,深圳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职院党委书记陈秋明表示。
那么,深圳的高校又要为营商环境的提升做些什么?陈秋明表示,高校应该在科学的技术化以及技术的产业化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以深职院为例,我们为了大力提升学校应用研发水平,聚焦深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建设十大高端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中心,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目标。”
城市发展为学校提供支撑
近几年,深圳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引入很多教育资源,高等教育持续发力。哈工大(深圳)就是这样一所高校,该校党委书记吴德林表示,哈工大(深圳)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兼容并蓄,而这也是深圳很多高校的共性。“深圳市的高速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支撑,而学校的发展则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
吴德林表示,哈工大(深圳)未来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积极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来:一是要加快“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二是要在科技创新上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三是要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地区高校的联系。
在人才政策上敢闯敢试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告诉记者,在深圳开放、创新的环境中,该校在教师的薪酬制度上也走出一条与世界接轨的特色之路。“我们对教师实行9个月工资制,即鼓励教师在假期的3个月期间进入产业界,融入社会”,徐扬生表示,这样做能使得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为社会做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港中大(深圳)这所融合粤港两地教育精华的学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徐扬生表示:“我们学校的定位是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所以希望通过加强与港澳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在科研、医疗、物流、金融等领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应与港澳地区加强文化交流
根据香港青联学生交流网络发布的一项香港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2017年,近八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在内地工作及发展,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在内地工作及发展超过3年。
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人才流动?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认为,构建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稳健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他建议深圳应该重视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应该共同携手,以岭南文化遗产为中心促进文旅融合。同时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加强合作,有序推进大湾区文化市场开放,构建大湾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新闻推荐
2009年6月8日,带着浓郁海派金融文化特色的烙印,上海银行深圳分行“落户”鹏城。十载风雨凛冽,上海银行深圳分行立足特区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