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嘉宾来到游船上,参加海上增殖放流活动。深圳晚报记者 杨少昆 摄
扫码进入深圳ZAKER视频《深晚报道|五彩斑斓的梅沙海底世界讲述“珊瑚种植故事”》
深圳晚报讯 (记者 林炳权) 蔚蓝的海洋深处,一株株珊瑚苗被志愿者种下,1个月内,它们将在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中存活下来,“触手”生长,在1年后长到约10厘米,2至3年后长到约30厘米,而后再被志愿者移植到海底的石头上,形成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珊瑚鱼、小丑鱼等成群结队,围绕在珊瑚礁附近,向人类讲述海洋的魅力。
6月27日,以“美丽珊瑚 美好湾区”为主题的第二届梅沙国际珊瑚节在盐田区开幕。深晚记者在开幕式上了解到,近年来,围绕珊瑚保育和海洋生态保护的各项行动在梅沙如雨后春笋,频频出现。
200多名志愿者
在盐田种植珊瑚超3万平方米
开幕式上,“美丽珊瑚 美好湾区”摄影剪纸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展、《梅沙大观/4D Meisha》户外展等活动精彩不停。其中,世界首个《2019梅沙护海公约》正式发布,现场工作人员手持不同颜色、形状的七巧板,分别代表着“视海如家,垃圾不入海”“合力清理,垃圾不留海”等7条约定,最终拼接成一个“爱心”,象征一颗爱海护湾的“海洋之心”。
盐田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军在开幕式上表示,自2017年盐田区创办全国首个以“珊瑚保育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国际珊瑚节以来,率先成立全国首个珊瑚保护公募型公益基金,高标准建成珊瑚礁典型生态系统展示馆,大力开展“珊瑚种植”等海洋生态文明志愿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志愿者先后到盐田种植珊瑚近万株、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梅沙湾珊瑚风景带,初步构建起海洋生态环保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全民共享的生动格局。
目前人工种植珊瑚
存活率达90%
随后,珊瑚海底种植、增殖放流活动,帆船海面清洁行动等环节陆续开展,记者跟随志愿者乘船出海。长期在大梅沙海域驾驶游艇的林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大梅沙海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常可以看到海豚跟随游艇畅游,或者看到各种鱼群跃出海平面,再潜入海底深处,这些景象能让他“开心一整天”。
梅沙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旭聪告诉记者,目前在大梅沙海域人工种植的珊瑚存活率达90%,成长情况良好,足以说明大梅沙海域的生态系统在完善之中。
新闻推荐
晶报讯(记者徐峰)本周末,深圳8万考生将迎来中考。24日(周一),10万初二学生将进行学业水平考试。记者昨日从市招考办获悉,今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