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网”不见了,村容环境变得干净了,这两年,南山区城中村不断发生新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特色化景观村道增加了,“蜘蛛网”不见了、村容环境变得干净了,健身器材进村了……这两年,南山区城中村不断发生着新变化,居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不仅提升了市容市貌,还切切实实为居民带来了便利,以前脏乱差的城中村,逐渐成为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
南山区辖区城中村合计65个,其中32个村已纳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计划,1个村已纳入古城保护,剩余32个村全部纳入2017—2020年综合治理任务。治理面积约1375.24万平方米,楼房栋数共计7466栋,村内原村民人数约1.4万,村内居民约51万人。
截至目前,在南山进行综合治理的32个城中村中,15个城中村高分顺利通过验收。其中,海湾新村、渔二村达到深圳市验收标准的“样板村”等次,6个村达到“优秀村”等次,剩余7个村均达标。
如此变化,得益于南山区对城中村的有效治理。如今,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变脸”,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更有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南方日报记者张光岩
1善治城中村
把着眼点落在“人”而不是“城”上
为做好南山区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南山区建立城中村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成立了南山区城中村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负责承担全区城中村综合治理专项工作的日常事务,包括计划、联络、组织、协调、督办和抽查,推进实施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通过制定《南山区“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南山明确各项任务要求和任务总额;还研究出台了《南山区“城中村”综合治理招标事项指引》《关于“城中村”综合治理项目申报立项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文件,强化施工安全管理、紧盯时间节点、摸排实际进度、按期督查督办。
去年7月9日,南山区成立了城中村综合治理督导服务组,每周前往各街道办实地督导,明确城中村综合治理项目申报立项的要求,审议并完善各村设计方案,即时解答各村在城中村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即时解答的,也以函件、邮件等方式与各街道办及时沟通。
为了深入加速治理工作,按时完成治理任务。2月24日,南山区以政府1号任务令颁布了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要求各街道办要在2019年4月30日前完成2018年15个任务村的综合治理,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2019年17个任务村的综合治理。
城中村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股份公司、村民、施工企业、租户等多方间协调关系,寻求一个平衡点。“最初,少部分村民对这项民心工程并不理解,认为治理工作干扰了正常生活,对综合治理工作配合度不高。”南山区城中村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大多数项目“封闭式”管理的工程不同,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燃气管道工程多为“敞开式”施工,项目工程距离房屋近,人来车往,要考虑交通、噪声、安全等多重因素,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燃气入户时,还有个别老年人担心燃气管道会发生泄漏,不安全。”海湾社区工作站梁女士说。为了打消居民的顾虑,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宣传活动,通过居民微信群、入户宣传方式,向居民耐心讲解城中村治理工作,对村民开展政策宣讲及答疑。“动员会后,举行议事会征询村里治理方案意见,都不下3次。”海湾新村居民陈老先生回忆,“股份公司、村民不约而同表达了一个想法,要体现滨海"蚝"文化,这个"金点子"被采纳。结合群众建议,设计单位不断完善和细化设计方案。”
另一方面,在不少城中村,社区党委书记、股份公司董事长带头改造自己在村里的房子。人们参观“样板房”后,零距离感受到城中村的变化,态度从不理解渐渐转变为支持。
在南山城中村治理过程中,南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品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城中村治理是政府在推动,但除了一些大件、硬性工程,具体怎么改造都是社区居民商量说了算,让人感觉城中村治理是一件很有温度的事。”不少居民表示。
“善治城中村,本质上是实现人们心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期待。因此,我们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把着眼点落在"人"上,而不是"城"上。”南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希望通过我们各相关部门共同的努力,改变人们对城中村的固有认知和偏见,帮助更多人在南山找到安放身心之地,实现安居乐业。”
2一村一策
打造各具风格的新型城中村
蛇口街道海湾新村是“小而精”的治理典范。在0.7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涉及住宅35栋、办公楼1栋。樊舒航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过去路面凹凸不平,屋外电线密密麻麻胡乱攀搭,环境凌乱。”他说,去年经过治理后,环境焕然一新。放眼望去,坐落村口的白色石雕村牌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电动车整齐地放在规定区域,巷道干净整洁没有落地垃圾……该村成为南山城中村综合治理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验收中被评为“样板村”。
南头街道同乐村是“大而广”的治理代表,占地5万平方米,涉及住宅131栋,居民7000多人,治理任务艰巨。该街道城中村治理监工刘裕华介绍,之前村里餐饮小店随意摆放营业问题较为突出,环境嘈杂。“在此次综合治理中,我们重点规范整治了餐饮店乱摆乱放现象,还专门铺设管道进行雨污分流解决乱排放难题。”如今,出行更方便了,村容村貌更“清爽开阔”,百姓心里也舒畅了。
以这两个村为代表,南山区其他城中村也开展了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握手楼照进了灿烂阳光,小楼里供上了干净水源,楼前绿意盎然、花团锦簇……这是南山城中村蝶变后的真实写照。
蛇口街道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治理目标,并融入本地历史传统文化和滨海城市等特色,努力把城中村建设成为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特色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西丽街道则更倾向于打造创新型社区,吸引青年人才和创新产业,着力打造更具社交性、创业性的产业园区;桃源街道充分发挥片区“工业、学校、研发”效应,秉承传统文化内容,融合现代功能打造特色文化科创硅谷小镇,紧随片区发展,通过信息化、科技化综合管理运营,建设年轻活力、安全便捷的宜居社区。
南山区在综合治理工作中,针对各街道地理位置和人口需求,要求各街道和各代建单位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设计方案,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同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并将普通的老旧城中村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城中村。
走入南山,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城中村一派勃勃生机,文化气息浓厚。城中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文化薪火源源不断传承。“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正成为南山城中村的真实写照。
3特色治理
创新注入智慧化治理内容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南山城中村安装智慧监控、增添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物业管理,上班族租住于此跟住在小区一样放心、安心,百姓的人身财产、生活安全“有了保障”。
“欢迎您回家!”常兴新村49号村民老文用身份证刷一下,智慧门禁送上亲切的问候。在他家里,一堆被淘汰的老式蓝色门禁小卡放在桌上,“这个新型智慧门禁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及手机APP打开,再也不用担心门禁卡丢失引发安全问题!”
穿街过巷,城中村四处可见摄像头,有的还可360度旋转;村里装上了智慧灯杆,无线WIFI、视频监控等功能一应俱全。各村综合管理和服务中心,配备了整墙视频电视。未来,视频监控系统还将与公安治安系统连接互通,可实现人脸识别辨认危险人员。“有了"天罗地网"的视频监控,无论是住户安全,还是业主管理,都更省心了”。老文欣喜地说。
南头街道同乐村、义学街村、常兴新村、南山街道新南村、蛇口街道海湾新村、渔二村、南水村、雷公岭村采用代建治理模式,由街道办制定本街道城中村综合治理代建方案,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西丽街道办文光村、茶光村、新围村采用街道自建模式进行治理;蛇口街道湾厦新村动员居民关心、支持并参与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由股份公司自行出资,严格按照治理标准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同时融入本村人文元素。
各街道立足本村现状,结合自身特色,多角度思考,创造性开展工作,采用适合自身的治理模式,探索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综合治理速度,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此外,南山区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智慧化在城中村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在保证做好综合治理十项标准的基础上,南山区创新注入智慧化建设特色治理内容,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切实扎实做好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网络传输能力,利用三维手段对全区进行建模,并以街道和城中村为试点,结合网格化,以地下管廊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同步完善视频、音频、探测器、传感器等物联感知体系,将城中村和街道的基础支撑做牢做扎实,提升智能化和物联网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治安、消防、用电等方面的综合治理。
新闻推荐
党建引领攻坚克难 三个创新树新标杆 南山区南光社区综合治理效果好群众受益
南光社区南北主通道整治后畅通。环卫工人正在冲洗生活垃圾桶。南光村各种网线治理前。南光村各种网线治理后。南光花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