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基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刘为基:让老师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刘为基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简历:1996年入职深大附中,历任年级组长、学生处主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高中部校长,2016年起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现任深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刘校长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担任校长以来,传承历任基础,勇于开拓创新,学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明显提升。2019年获评深圳“十佳校长”。
32岁成为深大附中的一名化学老师,23年中与学校共同成长。2017年,刘为基被任命为深大附中第五任校长,他一直牢记深大老校长章必功说过的这句话:“大学无官”,办学校应去行政化,淡化行政级别。而在他的任教生涯中,当老师,就要对学生充满感情,对教育充满热情;做校长,就要冲锋在前,少指挥,“不是弟兄们给我上,而是老师们跟着我上!”
时任深大副校长、师范学院院长的章必功为深大附中确定了“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校训,旨在倡导青少年学子以梦为马,莫负韶华,志存高远,敢为人先。深大附中成立33年,对于一个人来说,33岁已是青壮年,但在刘为基心中,33岁的深大附中仍是少年。“拿云文化”是深大附中的文化核心,学校从这里出发,构建出一脉相承的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
深大附中学生每天从7点20分开始早读,这个时间,也是校长刘为基准时来到学校的时间。在他心里,中小学校长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教研能力强,能吃得了苦,让老师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自己上不了课,老师就不服气。
他坚持参与教育科研,先后主持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8项,所主持的《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学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课题获评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度强师工程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出版教育教学类著作15本,其中专著1本,在《化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曾获省中学化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科研成风,教师课题、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均名列全市前茅,学校获评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与深圳市小课题优秀示范学校,并在全市小课题总结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刘为基还是深圳市名教师与工作室主持人,他注重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拿云创新课程实验,努力让每一个学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近年来深大附中的高考成绩不断创新高,年年荣获深圳高考最高奖——卓越奖,作为公办学校的唯一代表在2018年全市教育教学工作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2019年高考再创佳绩,达高分优先投档线72.1%,本科上线率99.5%。学生个性发展成绩斐然,学科竞赛屡获国家级奖牌,合唱团唱响央视舞台,舞蹈队绽放省市展演,健美操队勇夺多项全国冠军,乒乓球队、游泳队、羽毛球、跆拳道队等高水平运动队更是摘金夺银,多次代表省市组队参加大型赛事。
作为深圳市唯一一所依托本土大学举办的公办中学,深大附中享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刘为基凭借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传承历任基础,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展开探索与实践,学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明显提升。
2018年4月,深大附中与深圳大学签订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形成高中与高校协同育人的“高高对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2019年,深大附中独创高中招生“631”模式,即中考成绩占60%,学校组织的自主能力测试占30%,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即地理与生物(合卷)成绩占10%。这种中学自主招生的模式,不仅在深圳,在全国都是首创。
同时,深大附中此次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生还将以全新的导师制、项目式模式培养,让他们接受最前沿的教育,在奔向拔尖创新人才的路上提前出发。除了图书馆、实验室等丰富的硬件共享,学校还与深圳大学互设创新教育基地,深圳大学教授担任附中创客导师,指导附中学生参加深圳市乃至全国的创新大赛,开设课程,形成了“大学+中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独特模式。
学校每个月都会邀请深圳大学的教授、专家进校园开设讲座,参与学生辅导等等。在深大附中,大学与中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一种常态。附中的学子,还可以通过网络选修深圳大学的先修大学课程,提前获得大学学分。另外,该校依托大学附中、市直属重点双重优势,将校园活动系列化、品牌化,形成了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四大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引起较大反响。
王小洪:无边界学习,绽放学生活力
王小洪 南山赤湾学校校长
简历:从教31年,2003年评为数学特级教师。2000年任四川省合江县合江镇中心校副校长。2014年9月被任命为南山区赤湾学校校长。2019年获评深圳“十佳校长”。
今年4月27日,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11名学生赴香港科技大学参加2019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电子技能挑战赛,最终囊括了大赛内地组的冠亚季军以及最佳设计奖。“赤湾之芯”课程是赤湾学校在探索“无边界学习课堂变革”历程中的缩影,校长王小洪不仅注重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更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2014年9月,王小洪被任命为南山区赤湾学校校长。赤湾学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其他片区分流过来的孩子,他清楚认识到,与深圳市中心区的学生相比,赤湾学校的学生同样天真,同样聪明,同样具备学习天赋,但他们不具备的是像中心区学生一样优厚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赤湾学校如何构建适应这些孩子、适应未来信息媒体时代的课程?
赤湾学校坐落在深圳最南边,是南山最南,南山最高、可以看海听风的学校。正如大海的辽阔无边,5年来,王小洪积极倡导“无边界学习”的教育理念,实施微课程创新、网格式教研、项目统整大课堂、信息化小组学习、一师多班录播课堂教学等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突破固有的课程、时空、学科边界,实现学科融合、教育共同体建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新探索,在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改革、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如今,赤湾学校已经成为全国以“无边界学习”理念为引领的创新型品牌学校。
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每逢周四下午,赤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安排学科课程,由一年级四个班的班主任为主导,涉及到的所有课程主题的教师参与合作,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来开展一年级统整大课堂的教学。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教授与小学生们现场交流时提到,赤湾学校的大课堂是全新的课堂,打破了现实课堂的边界,创新了教学方式,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培养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生存能力。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银艳琳主任则评价说,“中午到的时候,我就直接去会场。我说这是食堂,食堂怎么能当会场?后来一展示,我觉得太精彩了。食堂里的大课堂完全体现了王校长的无边界。第一个是学习的空间和教学场所的无边界;第二个是教师的无边界,引入了家长、学校社工;第三个是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体验的无边界。”
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形式,统整大课堂是如何做到让教育界认可,让学生、家长都喜欢、都期盼的呢?王小洪的经验是,赤湾学校一年级统整大课堂的课程主题在开学时就已经规划制定,例如让孩子们走出去看春天、回到学校画春天、写春天,让春天的故事在一年级小朋友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负责课程主题的教师在开课前两周必须提交方案。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包括各学科老师、食堂师傅、家长义工、社区保安、民警等等,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相互协助的团队。课堂的时间打破了每节课40分钟的界限,让时间发生改变,也就把课堂里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组织形式、人员参与、课程资源的应用和课堂空间的使用,都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统整大课堂仅仅是赤湾学校对于“无边界学习课堂变革”探索的其中一个部分。在生物课堂里,生物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赤湾学校周边的生态调查。学校的创客课程,则有学生组成船模社团等有着海洋特色的学生社团。除了丰富的地理资源,赤湾学校附近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比如文天祥公园、左炮台、林则徐铜像、天后宫、烽火台、小南山公园等等,学校巧妙地结合这些特色来开展无边界学习——有以文天祥为主题的学习资源课堂,有以林则徐为爱国主义主题的教学课堂,有天后宫传统文化的课堂,有南海游子企业文化的课堂。学生入团宣誓,赤湾学校选择在小南山之巅进行宣誓仪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育内涵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近日,赤湾学校的“无边界学习”被聘为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程。在王小洪看来,无边界学习,是基于以培养人必备素养的目标,突破固有的边框束缚,以现有世界和虚拟世界为基础,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引导人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赤湾学校期望通过无边界学习课堂变革,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从而将传统学习拓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育人的无边界。
统筹、文、图:朱倩
新闻推荐
深圳地铁5号线二期工程即将开通,为与市民分享新线开通的喜讯,展示新线特色与亮点,日前,深圳地铁走进南山区龙海家园社区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