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地容御幼儿园的陶泥活动及作品
□ 首地容御幼儿园 满晶
手工活动能够同时锻炼人的脑、手、眼,对低龄儿童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来说,是一项非常适宜的教育活动。其中,可塑性、可玩性极强的陶泥,无疑更加适合幼儿,对激发幼儿手工兴趣,启蒙美学观念,有独特的作用。在玩泥的过程,幼儿可将自身的经历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当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在尝试开展陶泥创作教育,但由于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如材料的科学提供,教师的陶艺素养等,这类教学往往很难深入开展,幼儿的创作浅尝辄止。在这一教学领域,深圳市南山区首地容御幼儿园进行了不断探索,发现抓住一些关键经验,就能大大提高教师指导幼儿陶泥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让幼儿喜欢的陶泥活动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呢?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需要充分整合四种“资源”:
其一是家长资源。
其二是社区资源。
其三是园所(主题、环境)资源,包括主题与环境资源。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一是从一日生活出发,形成创意陶泥主题活动方案,初步建构园本创意陶泥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二是形成相互作用的环境资源,如通过陶泥作品欣赏,激发幼儿创造热情,或用幼儿作品装饰、美化环境。
其四是教师技能资源。创意陶艺活动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技能,才能进行有意义、有目的性的创造性陶艺创作。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相应的技能水平,才能给予幼儿循序渐进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也需学习这一教育领域的指导策略,积累相关经验。
以上四项资源,尤为重要的是教师技能资源。缺乏合格的教师,正是制约许多幼儿园陶泥活动展开和推进的瓶颈所在。在这方面,我们通过总结,发现以关键经验为抓手,可以提升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在不同的陶泥创作阶段给予幼儿适当、适时的指导。这里所说的“关键经验”,是指幼儿在陶泥创作过程中会出现、必不可少、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其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获得这些经验,能使幼儿创作陶泥活动顺利进行。
有研究认为,学前美术关键经验包含了教师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解释与演绎多种美术概念的能力;2.积极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3.评估学生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4.美术教育技巧知识;5.能有效实施美术教学纲要。
教师自身对关键经验理解与掌握的水平,与其教育活动的质量直接相关。其中包括教师对美术教育知识的熟悉,能适时运用教学法,对幼儿有深入的了解。具体到陶泥活动,侧重要求教师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做到以下三点:1.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2.评估学生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3.掌握美术教育技巧知识。
这些关键经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帮助教师在陶泥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幼儿,促进幼儿在陶泥活动中创造性的发展。其中一个关键,是针对幼儿不同的创作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
一、在创作意图阶段教师要激发和引导幼儿
1.拓宽幼儿的生活经验
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幼儿的生活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他们制作陶泥作品时,往往已具备了不同程度的创作意图。如中班的小A心里已经有了西瓜的形象,她才会在头脑中构思西瓜后拿起陶泥开始创作。但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年龄越小的幼儿,更趋向于边创作边构思,或者构思局部再创作。因此,教师在选择陶泥活动主题时,应尽量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主题。此外,还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认识、了解事物内在的结构、构造。
2.带领幼儿感受艺术美
欣赏艺术中的美,有利于幼儿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主要形式。感受、欣赏美,有利于幼儿进行美的创造!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欣赏材料,给予幼儿反复感知、体验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感性的体验,理解基本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并鼓励幼儿进行美的创造。
3.提升幼儿的动作技能
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基本的团圆、搓长、压扁、捏等技能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但是对于连接、盘绕、掏空及塑形等“高深”的技巧,就很难靠孩子自己去摸索了。尤其是掏空的技能,难度比较大。为了预防幼儿因为不熟悉动作技能而影响创造的兴趣与信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进行连接、盘绕、掏空等技能的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幼儿对美术语言与形式美的认识可以由陶泥创作表现出来。例如:学习过线条的变化,可以让幼儿制作不同形态的线条,如曲线、螺旋线、重叠线等;学习了掏空的技能,可以进行主题创作,如“火车过山洞”“我们挖水井”等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在具备一定的动作技能后,在主题选择与创作意图方面,会主动扩大主题选择范围,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真正实现幼儿创作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在构思与设计阶段教师要把握“度”
1.建立宽松的心理环境
构思与设计阶段,可以说是整个陶泥活动中最能体现幼儿身心发展进步的阶段。它综合了幼儿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了幼儿的思考力、创造力、逻辑理解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根据实践中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创造性是最强的,且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也处于高速期。在本阶段,有的幼儿已经开始“设计”自己作品。此时,教师就应该把握教育中的“度”,多鼓励中大班幼儿,“管住”自己指点、帮助的欲望,给予幼儿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支持他们自主创作。但在小班阶段,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介入,给予适当的引导。
2.有针对性地提问
在美工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限制幼儿自主自发的言行。中大班幼儿的好胜心强,喜欢相互“指导”与比较。教师在其中要多问幼儿“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认真倾听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提出开放性、半开放性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注意避免提出过多的评价与建议,这不仅会干扰幼儿的创作思路,还会影响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在创作与装饰阶段教师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在创作与装饰阶段,教师主要起到指导者和陪伴者的作用。不同年龄幼儿,在制作与装饰阶段表现的差异性较明显。教师需要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需要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材料。我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园本陶泥活动辅助材料包。
四、在评价阶段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
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对教育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在陶泥活动中,评价幼儿创作与表达,需要避免传统的“像与不像”“好与不好”这样武断而笼统的评语,更多关注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以及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在实践中,我们探讨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园本方法,主要关注幼儿创作的创造性、自主性、过程性、学习品质、连续性。具体办法包括以“学习故事”的形式记录、评价幼儿的创作等,真正从实践中摒弃用“像与不像”“美不美观”作为评判幼儿作品的标准。关注过程、关注幼儿发展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创作兴趣,也能更好地引导幼儿体验美、欣赏美、大胆地创作美。同时,这一评价体系还能拓宽教师视野,让教师多面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创作和最终的作品。
具体工作中,我们还总结了以下经验: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教师要注意支持引导幼儿进行能力范围内的创作;
中大班幼儿的专注性、独立性、操作熟练性等能力逐渐增强,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良好学习品质。
幼儿进行陶泥活动,最重要的是创设温馨的氛围,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创作。这其中,教师的导向性对于幼儿的创作意图与导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评价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幼儿学习品质进行评价。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王慧琼)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绿色出行”载体,在运营3年多后黯然离场。10月15日,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