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通记者了解到,为深入挖掘坪山区客家围屋文物建筑的价值,加强文物修缮保护,传承文物建造技艺,延续传统历史风貌,增强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专业机构同济大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了《深圳市坪山区客家围屋历史建筑修缮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荣获“深圳市第十八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坪山客家围屋资源丰富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客家围屋通常由外围围合部分和内部核心部分组成,其中祠堂、堂间、横屋、围屋、炮楼、天街、天井、化胎、禾坪、月池等是客家围屋的重要构成要素。坪山客家围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坪山区是客家文化繁衍、集聚、兴盛的区域,是客家人第四次、第五次大迁徙的代表地区,滨海客家文化与东纵红色文化交相融合,留存了大万世居、龙田世居、洪围、新乔世居、庚子首义旧址等丰富多样的客家围屋文物遗产,其年代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丰富,是深圳文化遗产中重要类别和代表,是广东客家居民营造技艺与传统生活景观的载体及深圳城市化进程中新客家文化的拓展样本。
《导则》涉及修缮方法等多方面
坪山通记者了解到,《导则》在客家围屋的修缮方法、环境整治、材料选择、修缮原则等多方面有详细规定。
据《导则》,依据文物价值及现状,可选择五类修缮保护方式,即维护、修缮、修复、改造及抢险加固。而环境整治是客家围屋修缮保护的基础,涵盖天井、天街、月池及禾坪。在保持其公共空间环境无杂乱堆砌的同时,应对排水系统进行疏通,保持建筑整体环境风貌和谐统一。
细部导则是客家围屋修缮保护的重点。院落、屋顶、墙体、木结构、大门、门窗、铺地、装饰与色彩、古井等组成部分,都有与之对应的修缮保护方式,应遵从传统工艺与形制,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体系和历史信息,形成负面清单,加强居民对围屋的保护意识。
坪山通记者了解到,在使用与维护上,《导则》坚持“保护先行、甄别利用、特色展示、综合协调、适度有序”的原则,明确周期性保养维护的要素、检查项目、周期及建议措施,指导客家围屋文物建筑日常保养维护,推动修缮保护及展示利用。
据悉,《深圳市坪山区客家围屋历史建筑修缮导则》将作为修缮技术指引发挥作用。下一步,坪山区将组织开展专题解读宣讲、史料研究、图片展览、专家驻点指导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导则》的衍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客家围屋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实施,不得擅自修缮、迁移、拆除和破坏不可移动文物。报批相关要求详见广东政务服务网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许可”“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审批”办理事项。
本版采写:坪山通记者 颜鹏
新闻推荐
晶报讯(记者熊奇侠)日前,由碧岭街道沙湖社区党委主办的沙湖社区“红色引擎、党企双强”之银企交流活动在金能厂党建书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