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19深圳金融峰会暨第一届信用科技论坛举行。图为2019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杰出贡献企业颁奖仪式。
码上看获奖名单
11月21日,在2019深圳金融峰会暨第一届信用科技论坛上,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就金融支持实体、信用创造价值等相关话题进行深入剖析,不少观点新颖深刻,引发在场嘉宾的共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能够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中长期资金、政策资金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实现改革。
在实体经济侧,陈道富表示,实体经济的突围在于看见未来、熬过当下和走向自我成长。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商学院信息终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经济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漳希则表示,科技赋能金融体系,能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大价值。美国PNC银行高级副总裁阿列克谢·斯穆罗夫(AlexeySmurov)也看到,在科技的变革大潮之中,传统银行业正在经历转型,“未来,新技术将进一步提升银行的创新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
实体经济的突围在于看见未来
熬过当下和走向自我成长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能够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中长期资金、政策资金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实现改革。”在本届金融峰会上,陈道富表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金融体系需要灵活应对内外部变化,提高自己的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让金融服务更包容、普惠、便捷;而实体经济的突围则在于看见未来、熬过当下和走向自我成长。他认为,企业家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勇于接纳新技术,革新自我成长。
具体深入到产业,他认为我国的科技、产业和金融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割裂的状况。“金融没有真正走进产业,离挖掘出企业的内在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金融体系需要如何改进?需要到哪里去?他认为着力点主要是三个:高度适应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具有广泛的普惠性。
如何让现代金融体系达到这三个要求?他认为有三个着力点应该思考和探索。第一,中国金融体系应该着眼于产业内嵌。也就是说,要基于商业信任或者是商业信用来配套金融产品、调整金融结构。他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在不同的企业的生命周期,在技术开发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金融形式实现企业真正的融资需求。
陈道富表示,现在大家都在讲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难和贵是资金层面上呈现出来的,背后反映的是金融体系和产业资本之间的信任较低。“在基于商业信任的维度上,整个社会没有开发出来真正融合一体、具有高度信任的金融体系。”因此,需要建立信息融合的一体化金融体系,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现企业在抵押物、股东背景后真正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系完善需要跟整个制造业和实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他认为,现在金融业缺赋能,需要在技术、方案、风险方面形成一套机制。
此外,为更好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业还需要有韧性的变革。“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血液,只有在服务实体经济,并且为其价值构建出适合的金融结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渠道,才可以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陈道富说,未来,金融业需要“沉下来”走进实业,并且将实体经济的价值视作可信任的载体,以实现二者的更深融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商学院信息终身教授林漳希:
信用科技是实现实体经济能级跃升的关键
“数字经济促进了信用科技发展,"ABCDI"是信用科技的核心技术,而信用科技是实现实体经济能级跃升的关键。”林漳希提出。
“ABCDI”是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在此基础上,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信用科技当中涉及“ABCDI”核心的是大数据。“由于大数据的出现,必须运用人工智能。同时,用区块链解决数据的安全和信任机制,通过云计算解决计算的问题,通过物联网实现以物为对象的金融服务。”他表示,智慧信用、数据融合、物联网金融、数字货币、开放银行、云信用等都是信用科技创新的成果。
“基于互联网的信用体系是全方位、全过程、全息的概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目前金融数据共享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银行的抵制、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公平原则的维护、模式的选择等。林漳希指出,要点在于监管。“从现在的研究来看,适合中国的是市场驱动型金融科技发展的被动式监管,金融数据的监管是很重要的议题。”
“数据融合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解决数据隐私和数据共享矛盾问题的方式。”展望未来,林漳希认为信用科技的前景无限,信用市场将会在中国蓬勃发展。“以"ABCDI"为基础,拓展的科技能够支撑信用服务市场,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征信、商业征信等,实现与数字经济交融的实体经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博辉:
责任投资将使金融更加绿色高效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ESG投资已经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张博辉介绍,ESG投资(简称“责任投资”)包括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方面。ESG投资要求企业在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公司治理。“这些信息不会体现在公司财务上,可是却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博辉称,从ESG投资基金发现,2016年总体ESG投资达到了60多万亿元,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尤其亚洲2012年以后才发展。如果要构建ESG投资体系、指标,他认为,不能光看公司账面业绩,也要看到公司在社会和环境当中存在或是可能潜在的风险。
“在信用科技体系构建当中,ESG投资使得金融更加绿色、可持续、有责任和高效。”张博辉展望称。
美国PNC银行高级副总裁阿列克谢·斯穆罗夫(AlexeySmurov):
科技时代下的银行业正在走向数字化
“科技时代,越来越多银行正在走向数字化和移动网络化。”美国PNC银行(PittsburghNationalCorporation)高级副总裁阿列克谢·斯穆罗夫说。他认为,这是在美国和中国的银行业所能看到的共同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已给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带来了颠覆性改变,包括全球的银行业。在美国,实际上不少银行都把自己看作是科技公司。”阿列克谢·斯穆罗夫说。
“花旗集团(CitiGroup)首席执行官MichaelCorbat在2014年曾说过:"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有银行执照的科技公司"。高盛集团(GoldmanSachs)首席执行官LloydBlankfein在2017年也曾表示:"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他举例称。
据阿列克谢·斯穆罗夫介绍,普华永道2019年对全球金融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给国际银行业带来影响重大影响的几项新技术分别是:人工智能(56%)、大数据(44%)、云计算(43%)、区块链(40%)、5G(39%)。
现场,阿列克谢·斯穆罗夫展示了普华永道第19次年度全球CEO调查数据(2019)。该研究显示,有90%的银行高管认为,新的科技可以在未来2年内为银行带来更高的收入。借助新科技,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创造更多的便利。但另一方面,81%的银行高管也在担心科技的快速变革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他表示,在科技的变革大潮之中,传统银行业正在经历转型。除了分支机构和自动取款机等传统渠道,现在的银行通过运用技术开拓了新的业务渠道,如移动银行、数字银行、手机银行等。
“现在,科技影响全球银行业的深度和广度正在拓宽。未来,新技术将进一步提升银行的创新力。”阿列克谢·斯穆罗夫说。
微众税银董事长赵彦晖:
金融科技赋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小微企业太多,传统的尽调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二是尽调信息无法进行识别;三是人工调查有道德风险。”微众税银董事长赵彦晖认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为此,微众税银完全采取线上化、自动化、批量化的方式,经过计算机程序化处理,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判断信息主体的授信。
完全线上化的操作对数据的真实性要求比较高,那么,微众税银是如何操作的呢?赵彦晖介绍,数据采集首先保证数据源的可信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其次,使用技术手段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清洗转换。
在赵彦晖看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对于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意义重大。“以前,对小微企业的判断基于企业的财务分析、资产分析,但是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报表比较差,所以需要有多维的、大量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从中挖掘、发现真实的信用能力。”
赵彦晖认为,传统的建模方法可能会用到逻辑回归、统计等方法,但用了大数据之后,智能决策判断需要机器学习、深度挖掘的能力,这需要人工智能。“信息孤岛会出现信用信息不对称。微众税银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以及隐私保护。比如,"信易贷"平台就使用区块链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信以及交换的价值。”
“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但是社会对信用的理解还处在上升阶段,暂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水平。目前,很多场景并未使用信用信息。”赵彦晖指出了当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一是要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二是要信用科技的能力来赋能。“信息只有使用的时候才能产生价值。我们不能生吃米,我们把它转化成米饭,这里面需要技术来赋能。”
■圆桌论坛
企银融资信息不对称何解?
在圆桌讨论环节,峰会邀请了多名嘉宾上台,探讨了如何在深圳共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健康生态。
2004年成立的深圳市优特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聂怀春,是此次峰会实体企业家代表,他介绍,虽然深圳有国内相对优越的融资条件,但存在三方面不足:资金匹配不对称,融资材料冗多,经济下行时欠缺扶持。
“聂总讲到资金不及时、繁琐、效率慢、时间长等,归根到底都是信息不对称。我们银行界一定要把信用科技的工作做好,才可以解决聂总的痛点、难点。”徽商银行小企业银行部总经理李光林认为。
微众税银CFO曾源介绍,现在信用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重要。“以前把资产当作有形资产,现在国内大力推行信用中国体系建设,强调信用本身是有价值的。我们发现在一定的规模下,通过纯信用资产的方法评定企业没有问题。”
曾源强调,征信行业作为信用中介机构,首先要永不触碰资金和资产方,并要保障信用数据的安全,有更强的模型建设和风险咨询能力,这样才能让银行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得到纾解。
南山区科技局局长刘石明则介绍,南山通过政府搭台、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建立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了科技金融生态,但天使投资比较缺乏。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焦松介绍,天使投资基金需要更多“长线资本”,而且,天使投资的考核管理也应与中后期基金有所不同。
最后,刘石明呼吁,创新企业早期就应加强规范化管理,“防微杜渐”。很多企业企业有很好的技术和团队,但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可能银行信用评级就比较低,贷不到款。“中小企业在创立企业之初就要做百年老店,财务一定要规范,千万不要做有损发展成为高大上的企业的事。”刘石明说。
专家点评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案例
科技运用和可复制性
成创新特色
在2019深圳金融峰会暨第一届信用科技论坛现场,11家金融机构获得“杰出贡献企业”、14家企业获得“创新项目奖”。
此次参与评选的案例是面向全市金融协会、金融企业和机构征集而来,共搜集了近200个案例。奖项评选由专家评审和网络人气投票两部分组成。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深圳大学深圳南特商学院院长张凯、南方科技大学领军教授何佳等3位评委,对此次案例进行了详细的点评。评委一致认为,科技运用和可复制性成深圳金融服务实体创新特色。
刘国宏:金融业务开展要尊重市场
“不论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还是泛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打法。”刘国宏认为,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供给体系正在形成,也探索出各种创新模式,亮点很多。
让刘国宏惊喜的还有,这些案例中很多经验可复制可推广。以微众税银为例,该公司从信用征信的角度,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将企业的信用用数据进行量化,从而帮助银行判断企业的征信情况。他表示:“以前大家都讲大数据,但是微众税银找到了一个模式,建立大数据模型,真正做到了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个模式具有可复制性,既可以复制到更多的银行,又可以复制到金融领域的其他场景,为其他金融机构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能。”
刘国宏指出,在评选的案例中,有部分金融机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并没有遵循金融市场的逻辑,设计的产品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商业模式,没有考虑到可持续性。他特别强调,金融机构不应该在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圳市场上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他建议,金融机构做各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一要坚持金融自身发展的逻辑,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逻辑;二是可以利用新技术提高效率。
张凯:金融科技已得到全面应用
张凯认为,总体来看,此次案例评选呈现两大特征:其一,产品比较广;其二,参与机构多,参与热情比较高,为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案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案例中,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的应用方面形式多样,大部分金融机构都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这说明金融科技已经广泛应用到深圳的金融机构中去。
对张凯来说,他在评分的时候更看重的是金融机构设计产品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够切实做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张凯建议,金融机构是公司,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要利用科技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多整合金融科技,比如区块链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利用科技手段把自己的服务做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成自己的特色。”
何佳:金融机构要抢抓机遇为全国提供借鉴
在评分过程中,何佳最看重的就是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性。他建议,金融机构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要有近期中期长期布局。他还建议金融机构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把金融和数字经济结合起来,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提前布局金融业务。“在利用科技手段赋能金融的时候,要学会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的技术,处理好企业、科技、自身三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他还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要抢抓机遇,考虑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作为,争取在金融领域可以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借鉴。
何佳对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目前存在的不足表示遗憾。“有金融机构就是为了使用科技而用科技,硬是把科技和业务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的需求去利用科技,最终也达不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这一块仍然需要金融机构去继续探索。”
新闻推荐
南山区“新、奇、特”黑科技产品闪耀高交会 科创“蒲公英”播撒创新种子
高交会南山展区。高交会上,“青云”系列芯片设计原型平台发布。安创生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与国微集团、南科大深港微电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