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活好的样本,按编号放整齐,震荡混匀,准备提取核酸。
由于防护服等防护医疗器材紧张,每班的工作人员都要长时间工作,一个班下来都是浑身的汗水,体力消耗巨大。
袁梦主任技师和马佳智医师工作之余向患者送上美好祝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立兰 丁庆林 通讯员 王欣 孙晓龙
下午3点,一个标有UN2814的铝合金箱子穿过一道严锁大门被送到南山疾控中心实验室门外。箱子里装的是当日从南山各医疗机构汇集的待检验样本。门外,工作人员对箱子外表全面喷洒消毒。接着,箱子被送入实验室内,检测人员紧张的工作开始了:个人防护、样品处理、荧光PCR实验、消毒、结果报送,五六个小时后,样品新型冠状病毒检验结果出来。本报记者在做好3级个体防护后,进入实验室,记录下紧张的检验场景。
记者获悉,目前,南山区是深圳市各区样本检验压力较为突出的区。每天,区疾控中心要完成4批样品的检测,最晚一批在凌晨3点送达。检测一批样本要五六个小时。中心检验科19名检验员全员分为三组,24小时轮流战斗。他们中有“60后”老将,“70后”、“80后”青年干将,更多的是“90后”年轻面孔。
“一出来就想上厕所”,这是检验员鞠长燕每次出实验室的第一感受。随后,她才注意到,原来自己全身湿透,太阳穴咚咚跳,鼻梁骨也感到生疼。“数百份样本在那里,我要赶紧出报告”,鞠长燕说在实验室内氛围紧张,不会注意到防护严备造成的不适感。
凌晨3点的检测,是最疲惫的。科室副主任陈辉今年51岁,每次轮到他值班,凌晨3点实验室都会出现他的身影。疫情来,始终冲在前线的这名老将,从不叫苦叫累。事实上,这些天大家常常熬夜,偶尔会感到胸闷,中心还为大家配备了速效救心丸。
第二天早上10点多,好不容易结束24小时工作,但袁梦并不想回家休息。“内心会有纠结吧”,和袁梦一样,科室不少“70后”、“80后”检验员家里都有孩子,他们害怕增加孩子们的风险。今年寒假,孩子们出去旅游的计划泡汤,都是爷爷奶奶在家陪着。“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每天上午,鞠长燕都会接到8岁女儿两三个催促电话。
去年8月,“90后”马艳萍和男友领了结婚证。父母在家准备了大半年,计划正月初七给小两口办婚礼。得知疫情情况,正月初二一大早,马艳萍就和老公从江西老家赶往深圳。“取消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吧”,她说,“疫情一结束,就回家办婚礼”。“要用自己所学,为这次抗疫贡献一点力量”,马艳萍说。科室有10个“90后”,最小的杨东芳是1996年生的,他们有的春节没回家,已经回家的也都第一时间主动赶回来。他们觉得有一种使命感。
这些天,大家每天和生物样品打交道,而这些样品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传染源。“确实会担心被感染,但这是我们职责所在,只有向前”,与记者交谈中,不少检验员这样形容当前的工作。“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这是他们现在最大的期盼。
新闻推荐
【深圳商报讯(记者郑恺)今年南山将重点实施20个民生实事项目,其中教育领域项目占比最高。20件民生实事项目涉及教育领域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