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宏(右)视频追踪。
张月梅(右)走访居民。
饶愈电话流调。
龙岗融媒记者 张臻斐 通讯员 吴嘉文 文/图
近日,各地逐一公布涉病小区和确诊病例活动轨迹,但甚少人知道这些轨迹究竟是怎么确定的,其实,这都离不开“流调员”夜以继日地追踪。“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通过寻找和确定传染源,分析和发现传播途径,排查可能的感染者,让接下来疫情处置工作更加明确,就能保护更多人。”坪地预防保健所流调组组长连昌虎介绍,早前,该单位就组织20名工作人员组成流调组,24小时值守在坪地防疫一线。今天,记者走近他们,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场景重现 准确核实信息
“对,就是这里,画面放慢一点。”流调员曾宏指着监控画面说道。这是流调组到确诊病例小区查看监控的场景,在接到辖区首例疫情报告后,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疫点,把病患走过的路如场景重现一般地重复走几次,沿着路线猜测病患可能去的地方,准确核实信息。“工作中,我们第一时间到病患待过的地方,确定其接触过的人、走过的路及去过的场所,如同探案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曾宏说。
据了解, 流行病学调查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多次核实患者发病前14天及发病后的行动轨迹,一般要通过询问患者家属、小区管理人员和“三位一体”工作人员等,并对他们的回答真实性、可靠性进行相互验证,对有疑问的需要实地查看患者所在小区、公司等活动场所监控等进行确认,对不配合的患者需报告公安部门进行协助调查,尽一切所能调查清楚患者的活动轨迹,从而判定患者可能的感染途径、密切接触者,并对患者曾活动过的场所进行消毒等。
“追踪过程要非常细心,在某种程度还要融入病患角色重新构想场景,甚至是丢个垃圾、拿快递都需一一询问,最大程度排除不确定因素。”曾宏说。
半夜“接单” 快速处置追踪
自深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坪地预防保健所流调组已连续工作20多天,为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们自发地实行日夜班轮岗制,按组轮班“接单”。
“一般来说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但不排除有一些病患隐瞒导致后续时间不一定,有时晚上我们也要接连追踪完成工作。”流调员张月梅介绍,留观对象需要及时进行核酸检测,这关系到下一步追踪工作。“有时检测报告直到半夜才出来,确定感染后,我们就马上给病患打电话做流调,快速开展疫情处置及追踪工作。”
有一次,张月梅曾因工作需要,给熟睡中的病患打电话,但对方连挂3次电话,对她的工作很不理解。“人命关天,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就最大可能保护多一批人。”流调员张月梅说。
耐心引导 解答居民疑问
在开展流调工作过程中,流调员关注留观人员的心理健康,以磕家常的方式,攻破其心理防线。“之前接触过一个单身小伙,接线后直接崩溃大哭,一直嘟囔着"为什么是我",在了解情况后,我们马上对他轮流进行心理疏导,花了2个多小时才平复他的心情,最后顺利引导他完成了流调工作。”流调员饶愈说。
此外,方言沟通也是个难题。“遇到一位云南小哥,操着一口我完全听不懂的少数民族语言……抗疫期间倒是学会了不少方言。”流调员曾泰生说。
“我这个情况需要隔离吗?”“我发烧了该怎么办?”除了开展流调工作,流调组还向社会公开疫情防控咨询电话,由专业的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及公卫医师为居民耐心解答疑问。
自“战疫”以来,坪地预防保健所流调组累计开展247例留观对象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调组相关负责人呼吁:一旦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要积极配合疾控工作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就诊情况及发病前后活动轨迹和与他人接触等情况,配合流调人员对每起疫情形成一个准确的判断,以便进行规范处置管理,尽早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新闻推荐
青年突击队在布吉社区百花小区为市民检测体温。温斯然摄深圳晚报记者郭宇立“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疫情发生以来,共青团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