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的东风给龙岗吹来了新机遇和新动能。图为大运新城。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4月28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官方网站公布其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在2020年工作计划的“加快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一节中提到,将“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
具体来说,深圳将充分借鉴三大世界级湾区发展经验,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合理确定都市圈发展重大任务举措,助力河源、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这意味着,深圳都市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深莞惠”地区,而是进一步将河源、汕尾纳入“势力范围”,这5城GDP占广东全省的40%左右,比肩世界一流都市圈的深圳大都市圈呼之欲出。
从“深莞惠经济圈”到“深莞惠都市圈”再到如今的“深圳都市圈”,名称的变换也带来内涵的变化,“经济圈”往往局限于产业层面的融合,而“都市圈”是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融合。
名称变化的背后,总是绕不过一个重要的城区——龙岗。龙岗地处深圳都市圈的地理几何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腹地,是深圳市唯一一个与东莞惠州两市接壤的区,是深圳东进战略的主战场和核心区,也是深圳辐射粤东粤北的关键节点。
“深圳都市圈”的东风给龙岗吹来了新机遇和新动能。龙岗的城区价值将被重新构建,其在深圳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区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南方日报记者崔璨
策划陈鸿
地理中心
凸显中心城区地位,诞生全新资源枢纽
从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到深圳东进战略、深圳东部中心,从深莞惠试验区再到未来的深圳都市圈,产业大区龙岗和周边莞惠地区的经济联系正日益紧密。
一方面,一些莞惠企业在龙岗中心城购置物业,设立办事机构;另一方面,龙岗的企业因为受到产业发展空间的限制,将生产基地迁至惠州,如横岗的知名企业伯恩光学,在惠州邻近深圳坑梓的区域购置土地,建设新厂区。
业内人士指出,龙岗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的主战场和核心区,是深圳打造深莞惠“3+2”经济圈的战略前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战略腹地,应该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把握多个历史机遇,高水平建设深圳东部中心,力争在深圳都市圈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成就。
2018年,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在河源市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6项重点合作事项,主要涉及机制共建、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产业合作、民生事业等五个领域,包括提议五市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共建旅游联合宣传推介长效机制、交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开展深莞惠经济圈(3+2)区域路网衔接规划,深莞惠三市共同深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等重点事项。
据介绍,为进一步促进深莞惠三地协同发展,助推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在深莞惠经济圈(3+2)合作机制上,相关各方将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当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协商基础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有专家指出,“尽管深圳行政管理范围只有2000平方公里,但是在观念、规划、产城融合等方面应该超越2000平方公里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番“深圳都市圈规划”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深圳的变相“扩容”,让深圳的实际发展空间和有效居住半径得到了提升和延展。
而在深圳“扩容”的进程中,龙岗将逐步从深圳的东北部城区变为深圳都市圈中心城区,其城区地位和城区价值将得到更进一步得凸显和确认,新的资源枢纽或将在此诞生。
目前,很多深圳人居住在东莞、惠州,也有东莞人、惠州人居住在两地与深圳交界地区,让公共服务配套也跟上协调发展步伐,达到区域高度协调、共同繁荣发展,是这些人长期以来的心愿。
业内专家分析,政府更应该起到辅助作用,做些企业没办法做的事情,“像区域间的轨道交通、社保、户政等公共服务的共享,都是政府应该推进的事务。”“政府要做的就是如何打破壁垒,当壁垒弱化或不存在,经济要素自然会流动起来。”
产业互补
市场为导向,区域产业协调互补发展
“这是一次把珠三角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粤西粤北,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格局的生动实践。”几年前,深圳龙岗区、汕尾海丰县、威翔航空签署三方协议,威翔航空采取“前店后厂”模式,在龙岗建设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在海丰投资100亿元打造海丰航空产业城,业内人士对此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威翔航空项目仅是龙岗区积极抢抓区域融合发展机遇,实现产业协调互补发展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除了威翔航空项目,过去几年间,深圳都市圈内相关城市和区域在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有许多具体的动作,如开展东江百里长廊旅游带发展专项研究,共同推动东江百里长廊旅游带建设;研究在深莞惠经济圈(3+2)范围统筹布局国际陆港等。
“区域产业合作首先要明确相关机制,其次要形成配套产业链。”业内人士指出,深汕特别合作区提供了实践经验。
根据省委、省政府批复的《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合作区的规划定位是,促进深圳产业链向合作区延伸,即“深圳向东,再造一座新城”。在业内看来,深圳向东,实际上是产业链向东延伸。
记者了解到,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金科特种材料生产基地、万泽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生产基地等一批深圳企业将部分产业基地迁往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与深圳未来主体产业相配套的跨区域产业链。
为了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龙岗区主动探索,创新配套政策,鼓励辖区企业到共建园区投资。
“我们加大了政策扶持,规定龙岗区企业到共建园区投资,将生产环节外迁到对口帮扶地区,可在产业扶持、贷款贴息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企业在申请扶持和补贴时,在共建园区形成的产值、税收、进出口等数据均可等值计入龙岗母公司。”龙岗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尽管如此,业内专家认为,深圳都市圈内的城市合作以市场导向为主。如东莞松山湖的南方工厂一直是深圳华为的制造基地,后来华为又将自己的智能终端转移过来。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特点明显,TCL通讯研发放在深圳、生产放在惠州,比亚迪惠州产业园生产的电池,被运到深圳基地组装成为新能源车动力电池。
“就算机制相对松散,但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做,就像华为把智能终端搬迁到松山湖,它主要不是政府推动所致,还是以企业本身需求为导向的,在产业共建上企业和产业具有自发性,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反而会更高。”专家认为。
互联互通
释放新动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需求更盛
5月1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穗莞深城际铁路(前海至皇岗口岸段)、深汕高铁、深惠城际铁路、深大城际铁路、龙岗至大鹏支线城际铁路勘察设计总体总包标段公告。其中,深汕高铁、深惠城际铁路、深大城际铁路、龙岗至大鹏支线城际铁路经过龙岗,辐射半径覆盖整个深圳都市圈。
5月7日,深圳地铁集团在官网发布《深圳市大运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告》,深圳大运新城将建东部中心唯一一个集城际、快线、普线于一体的四线交汇的交通枢纽。公告显示,大运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龙岗区大运新城片区,龙岗大道与龙飞大道交叉口西南侧,沿龙岗大道西侧南北向布置,邻近既有地铁3号线大运站,承载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14号线、16号线、33号线的通过及换乘。
在学术界对于都市圈的定义中,错落有致且便捷有效的交通网络是都市圈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世界知名的东京都市圈、洛杉矶都市圈皆是如此。
长期以来,龙岗只有轨道3号线和5号线,但3号线普速、站点多、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小,5号线又未能深入龙岗中心城腹地,存在感低。因此“多来几条”,对于推进深圳东进、加快广大龙岗乃至整个深圳东部片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龙岗轨道规划建设明显进入“加速期”:经过东莞的10号线有望年中运试营;14号线、16号线建设持续推进中;《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2017—2022年)》正式获批,其中就包括了3号线东延段、16号线南延段、8号线三期(东延至溪涌);如今四条经过龙岗的城际线勘察设计开始招标。
回顾珠三角的发展,广深高速的建成曾让东莞承接深圳、广州的溢出,助推其成为“世界工厂”;滨海大道的建成以及后来的轨道建设也让南山区的市民不再将福田、罗湖称作“市里”,并后来居上发展成为深圳产业第一区。
不过,在当下,一个片区的发展仅靠链式的道路,难于适应新兴产业集聚及创新发展的需要了。区别于以水泥钢筋混凝土为原材料的传统基建,从一个宽泛的定义出发,新基建的逻辑应该是:以“科学技术”为原材料,建设更大范围、更加快速的各种“网”(包括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的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等),从而更好地承载新兴产业集聚,以及新动能的释放。
目前,龙岗的轨道建设可以形成一个轨道网络:其中3号线、16号线、龙大支线整合东部内部,10号线、14号线及几条城际连接深圳前海、南山、福田等重点区域,深大等城际辐射莞深圳都市圈内的莞惠周边及粤东地区。
在城际轨道加快建设的背景下,在深圳都市圈被列入规划议程的情况下,龙岗借助轨道交通实现弯道超车的动能变得更加猛烈,一个多层次、连接内外的轨道网络呼之欲出,其建造综合交通枢纽的需求也更加旺盛。
民生联动
打破区域壁垒,让要素资源自由流动
“从惠州往龙岗的交通越来越方便,在楼下就可乘坐城际公交车。”日前,家住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公园附近的张先生说,来往两地乘坐深惠城际1线公交,从回龙埔公交总站开往大亚湾汽车总站,全程仅需11元,颇为方便。
目前,对接惠州和龙岗的公交车不止一条线。深圳和惠州还开通了深惠2线公交,从回龙埔公交总站开往惠阳汽车客运总站,全程9元;深惠城际3线公交从惠阳秋长白石总站开往深圳平湖华南城,全程13元。
而在龙岗中心城的天安数码城内,许多在此工作创业的人将自己的家落在了东莞凤岗。白天从东莞出发来深圳工作,晚上从深圳回家生活,虽是跨城工作生活,但实际上通勤时间不过20分钟。
这些都是深圳都市圈内人们工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说明了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有着强烈的民生诉求。除了在交通和物业方面,深圳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在环保领域的合作也异常紧密,龙岗是彼此合作的一个重要连接点。
深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我们将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环境产业园,引入相关产业项目,通过高标准建设,打造有发展前景的环境产业。”在深圳市政协视察水环境座谈会上,深圳市相关负责人透露。
一直以来,深圳都市圈内各城市和区域在生态建设和环保领域联系比较紧密,如东莞清溪为推进低碳小镇建设,加强与相邻的龙岗坪地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联系互动。
“同顶一片蓝天、同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亲,接下来将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合作,包括深莞惠三市共同深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完善东江沿岸各市环境保护联动机制,联合保护东江水质,全力确保东江母亲河常年保持一江清水。”有业内人士指出。
据了解,在深圳都市圈各城市共同推进的46项重点合作事项中,生态环保类共有5个项且几乎都与“治水提质”有关,包括协调解决龙岗河支流田坑水下游内涝问题、深莞惠三市共同深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完善东江沿岸各市环境保护联动机制、联合保护东江水质、莞惠两市共同开展石鼓水库库区道路及排洪渠整治工程,共同争取省大力支持东江上游水环境保护工作等。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生态环保领域,深圳都市圈各城市还将探索深化民生领域的合作。“公共服务应该以深圳市的标准来抓,缩小差距。”有专家指出。
新闻推荐
足不出户可了解金融产品龙岗区举办“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宣讲活动
5月9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大力支持下,龙岗区工业和信息化局(金融工作局)举办的“暖民企·助小微”——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