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南山区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
深圳晚报讯(记者 邹曾婧 曾贤平 通讯员 罗吉星 罗东亮)5月16日,位于西丽生态公园内的南山区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经过近半个月的试运行后,正式对市民开放,迅速成为亲子游网红打卡点。体验馆共分为四大区域,集科技感、互动感、趣味感于一体,生动形象地为市民介绍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垃圾如何分类及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等知识。南山区将以该馆为核心,在M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微课堂”网络,在N个强制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进行实践和督导,打造“1+M+N”公众教育根据地。
通过互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体验馆四大区域分别为垃圾分类馆接待服务中心和三个科普体验区。
科普体验一区在一楼,重点展示了垃圾为什么要分类,主要内容有环境意识的唤醒、垃圾围城等。通过实景沙盘、多媒体LED曲形屏幕和AR虚拟成像的互动科技,生动形象展示了深圳市及南山区每日垃圾产生情况,以及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危害,引发参观者思考与启迪。
同样在一楼的科普体验二区则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深圳垃圾分类深圳模式、垃圾分类的体系与处理、资源的再次利用、市民能做哪些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南山特色等。
在二楼空间,设置有垃圾分类投球竞技、接垃圾游戏、捡垃圾游戏、垃圾分类知识大比拼、垃圾变废为宝交互游戏等13个互动科普体验项目,市民通过物理装置和多媒体互动,亲身体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科普体验三区主要是提倡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空间。专门为“蒲公英计划”义工及来展馆参与学习的群体提供交流场所,有多媒体教室可开展蒲公英微课堂活动,提供手工制作与阅读的阶梯空间、户外休闲平台。三楼的屋顶花园还可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和垃圾艺术品展示活动。
数字体验场景诠释垃圾分类新时尚
梵高的向日葵热烈绽放、绚烂花瓣漫天飞舞……在该展馆入口,互动灯光艺术装置展现的种种生态环保场景受到不少市民青睐。这也是首次在国内垃圾分类馆引入国际化团队打造数字体验场景,彰显出科技与创新南山的独特魅力。
“在参展线路设置上,我们考虑到市民游客观展心理,人来到展馆后通常会先上洗手间或整理东西,一般会停留3到5分钟,在入场后通过体验场景,能在很短时间内了解到分类馆表达的主题。”体验馆设计团队深圳市声光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艺术装置利用艺术新材料,在自然光的状态下,打造了地面、墙面和空中三个空间融合于一体的数字艺术体验交互场景,在不到3分钟时间里,《堆积如山》《涅槃重生》《欣欣向荣》三大交互场景依次递进。不但引入了梵高的向日葵画作与莫奈的睡莲,还以西丽生态公园的荔枝林为创作元素,还原了荔枝树开花、结果、成熟的生态循环,展现了西丽馆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我们希望利用美学与趣味参与,增强参观者守护美好家园的意识。”
目前,该馆已被授予“儿童科普联盟”牌匾,还将挂牌成立“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人人成为垃圾分类倡导者行动者
为配合南山区垃圾分类宣讲,在南山区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开放之际,南山区垃圾分类蒲公英志愿讲师团也正式成立,首批50名志愿者宣誓,将“如蒲公英般随风飘扬,传播希望与文明的种子,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新时尚。”
“通过硬件、队伍、软件建设,搭建一套垃圾分类公众教育体系,让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行动者。”南山区垃圾分类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山区今年以“努力打造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标杆”为目标,聚焦九大分类分流体系精准施策,采取600个住宅小区创建“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加快推进城中村实施垃圾分类、完成12所垃圾分类新风尚幼儿园创建等多举措,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力争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新闻推荐
加快城市功能塑造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前海:全力提升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形象
建设中的前海哈罗国际学校。■深圳特区报记者马培贵通讯员黎俊/文何龙/图今年是前海合作区成立十周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