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人员展示合规的控烟标识。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今年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公共场所禁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保护公众健康的“善政”。在控烟地方法规实施多年后,控烟效果究竟如何?我们离无烟环境有多远?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发现,控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死角”,创建无烟环境尚需个人、家庭、社会久久为功。
人口吸烟率降低
劝阻吸烟比例提升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近5年以来,北京市人口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下降到2019年的20.3%,大约减少55万烟民。”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说,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这使控烟任务更加具体化。
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宣传烟草危害,长期坚持开展公共场所控烟和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全市共创建商场、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无烟单位过千家。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也介绍,2019年最新调查显示,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进一步改善,“无烟具”场所、“无烟蒂”场所和“室内无吸烟室”场所分别为94.6%、89.6%和98.9%,场所内吸烟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对吸烟行为有人劝阻或执法”的场所比例从49.3%上升至54.5%。
电梯间等公共区域
违法吸烟投诉明显增多
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作为控烟重点,公共场所禁烟的任务仍任重道远。记者在成都火车南站外广场发现,火车站里不能吸烟,但不少烟民都会在进站前吸烟,有一些烟民还随地乱扔烟头。
经营单位和吸烟者个人对控烟法规的尊重程度仍需加强。记者走访发现,在有顾客要求店家劝阻吸烟者时,部分经营者出于不想得罪吸烟客人等原因,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和稀泥”,加上控烟执法力度仍有限,导致对违法吸烟行为“有人举报、无人追究”,也让一些吸烟者更加肆无忌惮。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居民公寓楼内的走廊、步行梯、电梯间等公共区域违法吸烟投诉明显增多。张建枢说:“部分"烟民"怕在家吸烟影响家人健康,却严重忽视了公众的健康利益,在住宅的电梯间、楼道走廊等处吸烟,会使老年人和儿童深受"二手烟"的伤害。”
全国多地出台
地方性控烟法规
今年,北京市将有1万个家庭成为“无烟家庭”。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前夕,北京市疾控中心启动“无烟家庭”创建活动,所有居住地在北京的家庭均可通过“无烟家庭创建”微信小程序申报。北京市无烟家庭的标准包括:所有家庭成员不在家中任何室内区域吸烟;家庭成员如有吸烟者,其他成员有支持他戒烟的行动等数条。
“戒烟需要长期努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不然很容易复吸。如果家庭里有多位吸烟者,需要一起戒烟,会形成戒烟的氛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邬亭亭说,国际上一般把吸烟指数大于400的叫重度吸烟患者,吸烟指数计算方法是每天吸烟的数量乘以吸烟年数,很多中老年人实际已经是重度吸烟患者,应到专门的戒烟门诊寻求帮助。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出台了地方性的控烟法规。不少受访者呼吁,对违法吸烟行为的执法惩处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强调相关单位的控烟主体责任,通过严格的执法“让法律长出牙齿”,有效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推动公共场所控烟落到实处。
据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相关
深圳:
电子烟实体店未张贴相关标识被立案
南方日报讯(记者/姚淑慧通讯员/深卫信)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5月30日,深圳市控烟办开展专项行动,南山区某电子烟实体店因未依法张贴相关标识,被现场立案,或将接受2000元罚款,为全国首例。
2019年10月1日,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下称《控烟条例》)正式实施,电子烟纳入控烟“黑名单”。去年,深圳开出内地首张电子烟罚单,并在国内首次将电子烟加入禁烟标识。
但是这家店内并没有明显的“禁止吸烟”标识。此外,商家虽然在店内注明“未成年人严禁使用”的警示语,根据《控烟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烟草制品销售者应当在其售烟场所的明显位置设置吸烟有害健康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的标识”。而记者并未看到“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
“该电子烟销售点涉嫌违反《控烟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烟草制品销售者应当在其售烟场所的明显位置设置吸烟有害健康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的标识,我们已进行立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山监管局粤海所副所长徐煜介绍,如果最终确定其违法,根据《控烟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千元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罚款。
“按照《控烟条例》的要求,电子烟销售店要张贴规范的标识,首先要说明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特别说明含电子烟,另外我们还专门增加了含电子烟的标识。按照要求,一定要有举报投诉的电话和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才是一个规范的标识。”深圳市无烟城市项目技术官员熊静帆介绍。
新闻推荐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下列机构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批准,更换《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