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被誉为“深圳绿肺”(图片来自梧桐山风景管理区)
文/羊城晚报记者林园
作为深圳最早开发的城区,罗湖历经了40年的高速发展,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GDP超2000亿国际化城区的华丽转身。在6月5日、第49个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获悉,目前,罗湖的空气质量在“2000亿俱乐部”中排名第一。在保持经济发展同时兼顾生态的保护,罗湖是如何做到的?
空气质量达欧盟标准
作为全市最早开发城区,罗湖至今仍保留一半山水一半城生态格局,全区面积78.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仅34.67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面积占比超过50%,森林覆盖率达51.8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64.6%。其中,梧桐山风景区被誉为深圳“绿肺”,是深圳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内罕有的位于中心城区、以滨海、山地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郊野型自然风景区。
与此同时,罗湖也是深圳最早的商业中心和城市消费中心。也因此,罗湖区坐拥“三大优势”:“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人文优势、作为支柱产业的金融商贸优势、拥有三个口岸的深港发展优势。从2011年到2018年,罗湖GDP由1210亿元跃升至2254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4%。
根据官方公开的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罗湖区PM2.5年均浓度为22.6微克/立方米,在全国GDP超过2000亿元的市辖区(不含港澳台)中污染浓度最低。据了解,这个浓度不仅达到我国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更是首次达到欧盟标准(25微克/立方米)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近几年来,罗湖区PM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罗湖是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提升并行的?
在机制创新方面,罗湖先后编制《罗湖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和《罗湖区落实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推出14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建立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库,积极打造超大型城区可持续发展的罗湖样板。如全国首创出台《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在控制污染企业进驻、推进环保审批透明化、阳光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近十年来,罗湖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二产业占比继续缩小,第三产业占比则不断提高,正形成“3+3+N”都市型产业结构。
目前,罗湖三大支柱产业为金融业、商贸业、商务服务业。而今,对标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一流消费中心城市,罗湖正系统规划建设“全域消费”格局。针对多行业,罗湖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依托“1+11”产业扶持政策,罗湖为金融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其中,“1”是指《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1”是指11个重点专项领域的实施细则。以金融业为例,金融机构一次性落户扶持最高5000万,日常办公租房扶持最高3000万。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在罗湖扎根发展。
各项影响环境因素“逐个突破”
除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罗湖区在环境治理的“细枝末节”上,也下足功夫。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局长唐湘良介绍,影响罗湖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工地扬尘、工业污染以及餐厨油烟等。针对上述因素,罗湖“逐个突破”。为改善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近年来罗湖通过开展柴油车污染攻坚、绿色施工、工业源减排、非道路机械排放提升、绿色生活工程等行动,助力辖区大气质量提升。比如,罗湖率先鼓励机关单位和公共机构每年更新车辆优选纯电动汽车,推行公务租车纯电动化。
在扬尘污染防治方面,持续开展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并开展裸土清零行动,要求采取复绿或者铺盖防尘网等措施,实施裸露土地治理,2018年至2019年累计整治537块裸土,涉及面积约8.213平方千米。值得一提的是,罗湖还启动“互联网+明厨亮灶”油烟浓度在线监控服务项目,对罗湖区全部200平方米以上持证餐饮单位和单位食堂安装油烟浓度在线监控设备,对油烟排放全程监控,每季度进行全面更新排查,建立餐饮企业油烟管理台账。
接下来,罗湖还将在全区10个街道大气监测子站周边都建设微站,率先做到辖区大气环境监测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此外,罗湖还将在全市率先开展“无废城市”社区试点。
新闻推荐
5月22日上午,深圳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和罗湖医院签署了相关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19种慢性病特定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