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甘坑小镇举办的小凉帽文化节,小朋友们戴着小凉帽正在倾情演唱。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2019年第十五届文博会龙岗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市民正在参观油画展。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2020年6月10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联合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结束公示,“龙岗制造”动画小凉帽系列动画第一季《小凉帽之白鹭归来》荣获电视节目单元一等奖。这也是该等级获奖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电视动画片。
而早在此前,小凉帽动画已陆续荣获2018CCPC十大中国著作权人年度评选“专家特别提名奖”、中国IP“金竹奖”、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广东省创新创优奖励扶持资金等政府性殊荣,以及一系列国际性专业大奖。
从重场面到抓内涵,从单打独斗到跨界融合,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近年来,龙岗区通过积极谋变,跨界融合,文化产业呈现出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和消费个性化的特点,新的产业亮点开始不断涌现,品牌优势愈加明显。
“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企业"求变的手",这三只"手"有力联动,必将再次激起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无限可能。”多位业内人士对近年来龙岗文化产业发展表现给予好评。在他们看来,作为深圳东进桥头堡的龙岗,其文化产业正不断突破传统文化产业的狭窄范式,以更大的优势展开“内涵式”新发展。
那么,结合自身区情来看,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跨界融合方面,龙岗有哪些文章可作?
●南方日报记者徐烜和崔璨
A文化产业如何增强旅游吸引力?甘坑客家小镇用“小凉帽”做出大IP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文化+旅游”如何为全域旅游赋能,把景点魅力转化为吸引力?
事实上,龙岗已经有所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东进战略引领下,龙岗区将“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在甘坑客家小镇落地实施,积极打造以“IPTown”为发展模式的特色小镇“样板间”。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表示,“文化+”驱动下的融合其实是一种大文化观在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文化+”本质上就是“创意+”“价值+”,是主流文化价值引导下的文化创意驱动。甘坑客家小镇建设就全面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发展观,是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动能,更是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实现规模扩张的有效路径。
甘坑客家小镇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甘坑社区,曾经因为地势低洼、雨涝成灾、发展落后等原因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今,这里山明水秀、商家鳞次栉比,依托小凉帽,做出大IP,老村镇焕发出新活力。
“客家凉帽”被列为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用竹子编织成的凉帽,工艺精湛。甘坑社区的凉帽村历来就以凉帽制作闻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里作坊生产的凉帽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凉帽不再是畅销产品,但作为一种辨识度很高的特色民俗文化,凉帽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开发出来。
“我们结合客家文化,结合区域的一些特质,提炼出小凉帽,这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深圳华侨城文创投资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郭镪告诉记者,小凉帽不再是简简单单一顶用来戴的帽子,通过开发相应的产品,如文化衍生品、绘本、特色酒店、农场等等,小凉帽被赋予更多的内涵。
小凉帽让更多人认识了甘坑,了解甘坑,而甘坑有的不仅仅是小凉帽。如今,甘坑客家小镇坚持走产业转型升级道路,通过挖掘客家文化内涵,以发展特色文旅小镇及创建数字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布局IP产业链“大生态”,并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坑凉帽为原型,形成甘坑独有IP“小凉帽”,开创了IPTown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并积极打造“IP+”产业链及IP产业集群,在小镇中落地了农场、乐园、餐饮、酒店、绘本阅读馆等系列产业项目。这不仅改变了甘坑,还带动了龙岗的区域发展。
甘坑村地势低洼、逢雨必涝,后来居民统一都迁往了高地,留下的客家建筑怎么办?甘坑低洼处的客家建筑,没有被遗弃,反而经过开发利用,焕发出新的活力,也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新契机。
“老房子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有的房子是上百年的房子,有的房子是三四十年前翻建的,我们现在就是保留原有的房屋结构,并逐步完善雨污分流等市政相关硬件的改造。”郭镪表示,客家人搬到了高地的新村,老房子开发作商业用途。村民可以经商,可以做物业出租,同时,他们也是客家小镇的股东,在经营过程中,也会获得相应收益。
“表面上看我们是一个18万平方米的小镇,实际上也是在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郭镪介绍,甘坑客家小镇的游客年接待量相当于龙岗区接待量的一半,预计今年能达到25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下一步将继续对小镇进行深耕细作。
根据龙岗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要求,未来以甘坑客家小镇为核心,将建设吉华区域12平方公里的“旅游+文化+城镇化”示范基地——甘坑新镇。
范玉刚表示,在数字技术引领下,文化与旅游等行业相互交融,不仅激发了文化创新活力,生成诸多新兴文化业态,还创新了产品的表现形态和消费体验方式,使产业链不断延伸。
B文化产业如何增强教育软实力?产业引领、产学融合是必要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生命力与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人力资源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化产业与教育产业相结合,业内专家如此评价。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为龙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落址原大运村,成为龙岗高等教育飞跃的一个发端。2014年11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决定将大运新城内的2.66平方公里作为特色学院独立办学的集中建设区,命名为“深圳国际大学园”。按照规划,深圳国际大学园位于大运新城中部,包括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以及配套建设的科研共享中心及院士村。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4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同年开学,定位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由深圳市政府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共建,也于2017年9月正式开学。
总体来看,龙岗区的深圳国际大学园更具“国际范儿”。目前落户或有意落户龙岗的国际化大学来自世界各大洲——港中大(深圳)来自亚洲、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来自欧洲,通过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加强了龙岗乃至深圳与创新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联系。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表示:“这些学校的到来将提升龙岗乃至深圳的国际化水准。”
“港中大(深圳)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密切结合地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文化产业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积极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港中大(深圳)副校长罗智泉教授介绍说,建校6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国内知名高校就业率前列。选择就业的学生中,超过70%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契机下,学校将通过国际化大学的教学平台,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使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同脉搏、共奋进。
近年来,龙岗启动国际大学园科技创新圈的规划,将通过高端规划引领、对接各大高校,并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崛起,不仅探索了一条开放式、国际化发展的办学新道路,还推动着龙岗面向全球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深圳东部创新“智核”。
业内专家表示,高校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也是高校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高校是最为主要、最具效率的人才培养阵地,因此,重视与高校构建合作关系,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路径。
C文化产业如何让传统遗产焕发新生机?拥抱新技术探索更多可能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云传承、云传播、云带货成为文化遗产活化的新玩法。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文明出行健康生活”宣传展示活动也在6月13日上线。
龙岗区文化遗产和其他传统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博大深厚,既是“老深圳”的骄傲,更是“新深圳”的财富。龙岗区国家级非遗名录《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代表性传承人张志明带领队员们进行采青仪式,希望为大家带来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透过手机屏幕,观众看到舞麒麟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以及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仿佛置身现场。
龙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群的节日,更是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会,它展现出本土非遗事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科技、创意与文化遗产的融合、改革创新更是成为激活龙岗文化产业的澎湃动力。
受疫情影响,2020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设计上海和北京画廊周等多个大型艺术活动及拍卖会宣布取消或延期,深圳的艺术产业和艺术家同样受到影响,以“艺术+”的方式创新挖掘市场潜力成为突破点。
4月底,立足于龙岗大芬油画村的雅昌文化集团与故宫博物院再次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科技+故宫文化”的模式“让文物活起来”。根据本次协议,雅昌除为故宫博物院提供传统的艺术印刷、高仿真复制服务外,还将着重进行“数字故宫”的合作建设。这一举措将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策划各种数字展览,比如在养心殿保护修缮期间,观众就可以在VR世界里体验“养心殿的一天”。
“随着5G时代到来,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可概括为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化运作和改造,数字文化不仅提供文化消费品,未来还将成为生产的助手。”雅昌文化集团副总裁尹晖表示,5G时代的文化产业可能将真正地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技术实现商用,进而形成产业规模;低时延高可靠带来的诸如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万物互联而带来的大规模物联网业务。
疫情没有阻止深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步伐,深圳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特质再一次得以有力证明,按照“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的指示精神坚定行进。今年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在巩固扩大成效的基础上,深圳市将制定出台《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规划清晰,市场前景广阔,龙岗的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新也将创造不可限量的未来。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体育文创新风口初显
龙岗有发展潜力
除了旅游、教育、文化遗产,从自身区情出发,龙岗的文化产业还能与哪些产业融合,做出新的篇章?为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陈少峰表示,“文体不分家”,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紧密联系的两个产业。体育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未来我们的教育、生活、工作、爱好等都会有非常多的体育产业的融入。事实上,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体育看成娱乐业,把体育比赛看成表演业,体育产业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以足球为例,英超联赛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就是它的转播权,传媒收入排在所有收入的第一位。
从龙岗来看,龙岗举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有着大运场馆等先进的运动场馆设施,引进了中国女子冰球队等专业化队伍,这是龙岗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和基础。而在体育产业商业化运营方面,陈少峰建议,龙岗要注意重资产的回收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龙岗区可以将重资产与轻资产分开运营,重资产做重资产运营,轻资产要围绕上市为目标做轻资产的运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模式。
■记者观察
做好龙岗传统文化资源的
创造性阐释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优秀传统文化想要“活起来”,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一步加强,跨界发展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突出特征。
龙岗作为传统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聚集点,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为其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了有营养的土壤,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眼下龙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在形式上要赋予文化创意产品更多与时俱进的元素,特别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之相结合,使之既能保持自身的优秀特性与精神品格,又能与时代相契合;“创新性发展”则意味着在内容上要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内在动力,在思路、观念、方式与技术手段上敢于开拓,为文创产品赋予更大的生命力与更强的活力。
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不是一场简单的头脑风暴,然而却有范例可循。事实上,不少龙岗企业在汲取优秀文化元素的同时,不断尝试把产品和市场融合,开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欢迎,一件件带有龙岗特色文化的产品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闻推荐
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评选结果出炉大芬美术馆客家题材美术展入选
近日,国家文旅部办公厅公布了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评选结果,35个项目入选《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