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 江瞭望
近日,深圳市首个垃圾分类“物业讲师团”在南山区招商街道开课。开课目的是为了培训讲师,以便于讲师们引导业主正确参与垃圾分类。据报道,本次“物业讲师团”也是深圳市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的一部分,讲师团成员均来自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
垃圾分类难,难点之一是很多市民不懂分类。经过多年的推动,垃圾分类的硬件已越来越完善,但是软件(思想认识)还没有跟上。在此背景下,建立垃圾分类“物业讲师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很有必要。
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把整个垃圾分类工作比喻为砍柴,那么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就相当于磨刀的过程。目前来看,全国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前期都有相关宣教工作,但总体来说,内容比较笼统,针对性欠缺,力度也不够。正因如此,有些城市虽然早已开展垃圾分类,但至今还存在垃圾混放、混运等状况。
公众是垃圾分类的真正执行者,如果公众不懂分类,那么再好的配套设施与规章制度也无法充分发挥效用。那么,认识垃圾有多难?懂得分类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事实上,认识垃圾是一门学问。举个例子,香烟抽完了,人们会将烟盒扔进垃圾桶了之。但其实,一个香烟盒却属于三种垃圾:外面的塑料膜属于塑料;里面的锡箔纸属于金属;盒子本身则是纸。因此,香烟盒应当拆开分类投放。
在我们的许多城市,居民对垃圾的分类还非常简单。能将干、湿分开的人,恐怕都是少见的。能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就算是“及格”了。即便能将两种垃圾分装进两个塑料袋,但是在投进垃圾箱时,不会想到将塑料袋抽离出来分类。
垃圾分类在一些发达国家有较长历史,有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比如在日本,人们处理饮料瓶的时候,先将饮料喝光(如果喝不掉就倒干净),再将外层塑料纸揭下来、瓶盖拧下来,然后将瓶身踩扁,将三样东西分类投放。处理牛奶盒(杯)的步骤是,将盒子洗干净,晾干,剪开……
我们目前的垃圾分类还很难做到那样的细致,但是,只要学会认识垃圾,细分垃圾迟早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如何将精细化垃圾分类这一宣教工作做得更有效,更广泛?这是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与公益组织应该重点研究的大事。比如,建立健全宣教“讲师团”;编制垃圾分类公益教材;有奖知识问答;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以积分制鼓励广大居民学习分类等等。
必须强调的是,教育居民认识垃圾、细分垃圾,要常态化、长期化。只要前端的宣教工作做足、做好,后端的分类便会水到渠成。
◎椿桦 本报评论员
新闻推荐
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发布一则民事裁定书,同意原告腾讯请求查封、冻结被告老干妈公司公司名...